php发展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莲与佛教的渊源传播及发展五续
TUhjnbcbe - 2021/6/29 6:46:00

(5).两宋时期的莲诗与佛理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①(节选)

北宋·苏轼

浦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

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

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诗人到湖州任知州时,在一个仲夏的夜晚,带儿子和女婿等四人绕城而游,观赏盛开的莲花,并来到飞英寺写下此诗,诗的禅境十分清绝,仿佛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空明澄净,且心灵也在净化。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②(节选)

北宋·*庭坚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静。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诗人运用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从疾病、烦恼、苦闷中挣扎出来,且自悦自傲的心情。“苦竹绕莲塘”是一个丑恶的环境,但开悟之后的诗人却能撇开这些丑恶而欣悦于活泼自由的鱼鸟之性。《世说新语·言语篇》云③:“简文入华林园,顾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山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诗中正是这种意度玄远、禅机活泼的心灵。“红妆倚翠盖”,指荷花象征一个“色”的世界,但诗人却断然认为,开悟了的他能够不受色相的污染,保持禅心的清静。

鄂州南楼书事(节选)

北宋·*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作者一生坎坷,因遭人陷害,后被罢官来鄂州(今武昌)闲居。一日夜晚纳凉南楼,曾被屡谪屡贬的诗人,心情未必愉悦,若是郁闷在心,憋一肚气,扯了被子蒙了头,好似那唐三藏法师在盘丝洞见女妖赤条条便闭目打抖,则全非禅家“随缘放旷”本意,禅家自佛陀中来,先学得一肚“空”字,花花绿绿,清风明月,只是一个幻象,醇酒美人,十里荷芰,也不过一场虚梦,得观赏处且观赏,能轻松时且轻松,便是“随缘”,便是“自然”,便是“平常心”,于是,面对山光、水光,浸在十里荷香,于清风明月下,且陶陶然。诗人却笔峰一转,将山水、芰荷、清风、明月一并打成“一味凉”。其实,心中“一味凉”却割不断丢不开,仍别有滋味在心头。可见,诗人虽入“定”却不曾“慧”,而不能“心境俱空,照览无惑”。

千叶白莲花④

北宋·苏辙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作者把生于淤泥中的白莲花比作瑶池中那洁白似玉的天女。诗人临近湖池边,见片片千叶白莲花,突发感叹,为何将这些白莲花贬落湖池中?佛教视莲为圣物,历代僧人常摘莲作佛堂清供。古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手持莲花,而成为万物之母。作者巧妙地运用典故,把莲的禅意表现得尽善尽美,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拔俗之意。

临平道中⑤

北宋·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僧,常与苏轼、秦观等人唱和。五月的一天,作者到临平(今杭州东北面的山名)山下,见到广阔无垠的莲花,心中无比的喜悦。诗僧之所以钟情于大自然,是因为禅宗也爱自然,且禅便栖息于大自然之中。因而,这首小诗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描绘得细腻传神,亦诗亦画,禅意幽深,景物盎然。

游云门⑥(节选)

北宋·了元

一阵若耶溪上雨,雨过荷花香满路。

拖筇纵步入松门,寺在白云堆里住。


  作者是宋代著名僧人,当诗僧行经若耶溪时,突遇一阵急雨,雨水浇洗后的荷花,开得更加娇艳,香气弥漫四周。若耶溪在会稽城南,相传曾是西施浣纱处,遍植荷花,景色宜人。若耶溪在云门寺附近,是入寺必经之途。筇为竹的一种,常用来做手杖。僧人手持拐杖步入寺门。寺院的清幽与若耶溪的华艳形成鲜明的对比;若联想到美女西施的倩影,景色的对比实含有俗世与出世两种境界的对比。

夏日⑦

北宋·惠洪

山县萧条半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诗僧惠洪在禅事之余,爱写诗填词,且诗句绮丽风流。此诗描写山城夏日的宁静,这萧疏的生活正如适合诗僧闲适的心性。俗事如此,雅事又何堪!那数顷方塘的荷花,便不由自主地溢放宜人的芬芳,进一步突出山中的清幽与美丽。然以炊烟、路口、白瓦、青旗及一两处人家为对象,烘托出一幅天真浪漫的山乡夏景,那么宁和,那么静谧,则出于天然。虽字句平淡,却禅意幽深。

枯荷⑧

宋·许棐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诗人对荷有一种独特的爱,似乎认为残荷总是比“雨打芙蓉泪不干”的审美趣味要高雅一些。“万柄绿荷衰飒尽”,说在那无数的枯梗上,再也寻觅不到一丝“绿”的影了,又通过“眠鸥”作衬托,以潇潇秋雨为背景,进一步把那全无生气的肃杀场面渲染出来。由此,才领悟到诗人不单是写荷,也是写人,写世间的万事万物。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告之,一切存在的事物虽然是虚幻的,但它们又是不可改变的,它们所表现的是真实的本体。荷的荣衰都是假相,却是假相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生”或“灭”的表现,这大约就是慧能所说的“尘劳邪见”吧。

春晚

宋·梵崇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梵崇是宋代诗僧。然而,最使作者难以忘却的便是西湖中,那雨丝洒在绿荷上的情景。圆圆的荷叶像伞一样张开,像是要擎住漫天注来的急雨,只见雨丝纷纷打在碧绿的荷叶上,溅起无数白色的水花,如同天公撒下千万颗珍珠,在荷叶上跳跃滚动。这形容雨打荷叶,水珠乱跳的景象,真似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在审美意象中,凡夫与佛子之间,诗心都是相通的。

退步偈⑩

宋·慈受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诗僧宋宣和三年依皇诏住持东京慧林寺,然辞去慧林寺,经天台山,居于灵岩,后退隐于洞庭湖畔的包山。绍兴二年四月二十日上堂开示后,安然示寂。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传世。“万事无如退步休”,世味正浓之人,往往事事追逐,处处贪着,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禅者正是在“退步休”中,远离一切贪嗔烦恼,体得无为真谛。“本来无证亦无修”,禅宗认为,佛性藏于每人心中,无须向外寻找求证。若不去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性不会得到事实的求证,也就无法得以开悟。《四十二章经》云:“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明窗高挂菩提月”,窗前一轮明月高挂在半空中,一如内心的菩提圆觉,照彻一切烦恼无明。“净莲深栽浊世中”,身处五浊恶世中,不必逃避,要如同清净的莲花,在污浊的泥土里一样,吐出芬芳的香气来,化烦恼为菩提,化火焰为红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那无边无际的莲叶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此诗的过人之处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让人读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禅境禅意,幽深感人。本来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留;可友人林子方并没有领会到诗人的好意,则认为西湖风光再秀美,也要远离赶赴仕途升迁。诗境与禅韵,眷留与远离,节奏转化,跌宕起伏,笔墨看似平淡,则展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盆荷

南宋·居简

萍粘古瓦水泓天,数叶田田贴小钱。

才大古来无用去,不须十丈藕如船。

诗僧居简为宋嘉熙年间净慈寺住持。作者由欣赏小盆小荷而生油然满足之意,进而悟出“才大无用”之理,故对“不须十丈藕如船。”可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角度来理解。前者“才大无用”是牢骚语,委婉地表达了对庸奴当道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后者则与传统的“小大之辨”颇有关联。盆中小荷自成美景,无欠无赘,具足圆成,安祥而宁静,如同入禅境之清静心。如妄生分别计较之念,落于二乘,亦与禅境无缘了。

深圳洪湖公园李彪创作

(6).宋时的《五灯会元》与涉莲语录

《五灯会元》由宋僧普济整理汇辑,系指五部禅宗灯录,一是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二是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三是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四是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五是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年)至南宋嘉泰二年(公元年)成书。虽以记叙禅宗世系源流为宗旨,但单篇诸方广语、拈古、颂古、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和其他杂著辑录亦甚多。《五灯会元》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

据《五灯会元》记述⑨,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的师徒对话。僧问:“如何是佛?”师曰:“红莲座上,不睹无冠。”

《五灯会元·卷第九》记:均州武当山佛岩晖禅师的师徒对话。僧问:“如何是佛向上事?”师曰:“螺髻子。”僧问:“如何是佛向下事?”师曰:“莲华座。”

《五灯会元·卷第十五》记:随州智门光祚禅师的师徒对话。僧问:“如何是佛?”师曰:“踏破草鞋赤脚走。”僧问:“如何是佛向上事?”师曰:“拄杖头上挑日月。”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莲花。”僧问:“出水后如何?”师曰:“荷叶。”

《五灯会元·卷第十六》记:秀州资圣元祖禅师的师徒对话。僧问:“紫金莲捧千轮足,白玉毫辉万德身。如何是佛?”师曰:“拖枪带甲。”僧问:“贯花千偈虽殊品,标月还归理一如。如何是法?”师曰:“元丰条,绍兴令。”僧问:“林下雅为方外客,人间堪作火中莲。如何是僧?”师曰:“披席把碗。”《五灯会元·卷第十九》记: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后名道兴﹞。阆之玉山大儒赵公约仲之子也。十岁病甚,母祷之,感异梦,舍令出家。师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元佑三年,通经得度。留讲聚有年,而南下首参永安恩禅师,于临济三顿棒话发明。次依诸名宿,无有当意者。闻五祖机峻,欲抑之,遂谒祖。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好。”僧问:“出水后如何?”师曰:“好。”僧问:“如何是莲华?”师曰:“好。”僧礼拜。师曰:“与他三个好,万事一时休。”僧问:“藏天下于天下即不问。”乃举拳曰:“祇如这个作么生藏?”师曰:“有甚么难?”

《五灯会元·卷第二十》记:吉州道场正堂明辩禅师,本郡俞氏子。幼事报本蕴禅师,圆颅受具后,谒诸名宿。至西京少林。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未过冬至莫道寒。”僧问:“出水后如何?”师曰:“未过夏至莫道热。”僧问:“出与未出时如何?”师曰:“三十年后,不要错举。”僧问:“如何是佛?”师曰:“无柴猛烧火。”僧问:“如何是法?”师曰:“贫做富装裹。”僧问:“如何是僧?”师曰:“卖扇老婆手遮日。”僧问:“如何是和尚栗棘蓬?”师曰:“不答此话。”僧问:“为甚么不答?”师大笑曰:“吞不进,吐不出。”又述:给事冯楫济川居士,自壮扣诸名宿,最后居龙门,从佛眼远禅师。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乾坤无异色。”曰:“出水后如何?”师曰:“遍界有清香。”

据《天圣广灯录·卷第十六》记: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与弟子的对话,僧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曰:“竞头生角。”又曰:“出水后如何?”师曰:“一场懡罗(羞惭)。”

建州白云智作真寂禅师与弟子的对话,僧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火里莲生。”曰:“如何是髑髅里眼晴?”师曰:“泥牛入水。”

事实上,禅的开悟境界,常在禅师与弟子之间啄啐同时、电光石光的机缘当中显现。禅师与弟子之间的问和答,表现出禅师们具有渊博的佛学哲理和禅机。

(7).宋时的禅门涉莲公案


  禅门公案,自唐宋以来禅宗形成一种风气,重视前代宗师之间,典范言行的教化启迪意义,或者创设一些特殊的言行,曲折地阐发禅宗某些特定的教义、规则。这种被记录下来的高僧大德言行,由于具有如*府公案那样的权威性,同时又作为后学参禅者的重要资料,可供学禅者研究参考,启发思想,定夺宗门是非,达到开悟定慧,故禅家亦称之公案。

八风砍不动北宋时期,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与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

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随流去齐安国师门下有个和尚,到山里去采木头做拄杖,走迷了路,来到大梅的茅庵,问:“和尚在这里住了多久了?”大梅说:“只见四周的山青了又*,*了又青。”

那和尚又问:“出山的路往哪儿走?”大梅说:“随流去。”和尚回去后告诉齐安。齐安国师说:“我在江西马祖那里年见过一个僧人,后来没有下落,是不是他呢?”就派和尚去找大梅。大梅法常写了首偈作为回答⑩: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于是,他迁到山的更深处去修习。有一天,他对门徒说:“来莫可抑,往莫可追。”说完就示灭了。

注释:

①..孙映逵主编.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②.[宋]*庭坚撰,任渊等注.*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③.[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④.[宋]苏辙著.诗集传[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⑤.[宋]释道潜撰.参寥子诗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⑥.[宋]了元.游云门[OL].互动百科/

1
查看完整版本: 莲与佛教的渊源传播及发展五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