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的中国网民,假如你没听过“腐”这个字,那你大概脱离互联网潮流许久。
无论是之前《哪吒之魔童降生》里的“藕饼”CP(CP,即“couple”的缩写,在互联网语境下一般用来指代粉丝们心里承认的配对或情侣,“藕饼”CP即哪吒和敖丙这两个角色组成的couple),还是去年夏天火爆互联网的“镇*女孩”们,在这些令人或许陌生、或许会心一笑的名词附近,腐女们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各个角落。
/“藕饼”CP,图源见水印/
在旁人眼里,“腐女”这个群体无非是一群热衷于看两位长相英俊的男孩子在荧幕里或小说中谈恋爱的女性。然而,随着这个群体的数量在互联网世界日渐扩大,其背后的流量价值也渐渐显示。
根据民生证券的调研报告,知名的腐文化作品《盗墓笔记》及其同人作品在百度搜索条目超过万条,关于主角的检索数量更是高达万条。同样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开播三个月内即在中国收获了多万的点击量。
/神夏三官方剧照,被粉丝封为真正的“结婚照”/
如此强大的力量不仅来自于粉丝的“自来水”(即自发地向周围亲朋好友推荐),同样也来自腐女群体强大的再创作能力。这种再创作通常被称为“同人创作”,意指对现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其中,利用现有角色写作新的小说、重新剪辑影视片段成为MV等行为都可以被视为同人创作。在年首播的美国经典科幻影视系列《星际迷航》的粉丝中,耽美同人写作就成为粉丝互相交流、吸引的一种方式。到了今天,腐女粉丝二次创作的耽美同人更容易吸引同好,从而吸引流量,成为一种增加粉丝忠诚度的方式。比如,某小众同人文写作网站里,《神探夏洛克》的标签之下就已经有多篇的同人文创作。
腐女群体消费能力也引人注目。来自民生证券的调研报告显示,85后及95后构成了腐文化的主要消费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群,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也有充分资金和时间消费腐向文化产品,如影视剧、同人剪辑视频等。从性别层面细分,精英女性阶层更乐意消费腐文化。
当腐女这个群体成为了消费主体,甚至以自身方式带动作品热度时,创作者或资本方也忍不住投其所好,一种被称为“卖腐”的营销方式也上线。
/图片来源:小鸡词典/年,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发行量达到-万。但这部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险峻离奇的盗墓情节,更是其中两位男主角——吴邪和张起灵——以友情之名包装出来的暧昧。一度以剧集质量著称的影视公司正午阳光,被视作“卖腐”宣传的一把好手。无论是《伪装者》里的“楼诚CP”,还是《琅琊榜》里的“苏靖CP”,这些电视剧里面男主角们的兄弟情谊都可以被腐女解读成“CP情”。而制作方也顺水推舟,在花絮、采访等宣传中让演员“卖弄”“CP情”。
/“瓶邪”CP,图源网络/
当然,“卖腐”也非总是成功。“卖”得好,会吸引粉丝,而“卖”得不好,则会在网上招来骂声一片。“卖腐”的手段和方式,会否对社会风气有所影响?是否会影响到同性恋群体的权益?是否是一种明智的营销手段?今天,C计划同你一同探讨。
1.“腐”的传播是否有害社会风气?
正方
宣扬同性恋,*害青少年,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持该观点者认为,青少年的性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性别观念没有完全形成,铺天盖地的“CP情”会使得同性恋成为一种流行和*治正确。年轻人则更容易因此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困惑与错乱。
年8月,《科学》杂志通过大量样本分析观察了同性性行为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显示并不存在单一的“同性恋基因”,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先天决定论”。研究证实除了基因外,同性性行为也受到文化、环境等等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更应当对“卖腐”有所限制,以免对年轻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反方
同性恋不是负面、有害的,且大众传媒并不会改变青少年性向。
持该观点者首先指出,正方观点本身暗含着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的,对“同性恋”持负面的价值判断。事实上,早在年,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中除名;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移除。至此,国际上普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由、正常的性倾向。既然如此,就像人们不会认为宣扬异性恋有害社会风险,那通过腐文化“宣扬”同性恋也无所谓有害社会风气。
其次,尽管同性恋的成因尚无确切定论,但目前并没有实证研究支持,大众媒体的传播,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但媒体对同性恋形象的呈现和塑造,却会影响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影响他们出柜的决定。认为“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其实只是因为更多人敢于从柜内走到柜外而已。
只需要想想历史上那些曾经被电击、被鞭打、被强行服用激素药物都无法扭转性向的同性恋便可知道,想要通过一些“腐剧”“同人创作”改变直人性取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最近几年里,英国、日本等国家陆续将有关同性恋和性别多元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同性恋早已不是需要掩人耳目的“少儿不宜”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让他们对不同性取向有所了解并不会导致困惑。
2.“腐”文化的传播对改善lgbt群体状况究竟有害还是有利?
观点1
腐文化强化了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消解了平权活动的严肃意义。
持该观点者指出,“卖腐”终究是一种商业营销行为,“腐”是卖点,但真正的重点则在于“卖”。要吸引消费者买单,自然而然地会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留给“卖腐”的真正空间是很小的。譬如主角必须长得好看、有易于区分的“攻受”关系、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能明确“出柜”。这完全有别于同性恋群体的真实状态,而且恰恰是同志运动一直致力于破除的偏见和迷思:同志并不是都很好看;同志相处不一定有攻受(那仍然是性别二元论的逻辑);同志是确切无疑的同性恋,认同自己的身份和走出柜门是很多人一生的课题。同性恋身份是无法卖腐的,为了长长久久地“卖”下去,那层窗户纸永远不可能被捅破。而讽刺的是,多数“卖腐”的人,本身并非性少数。
/“苏靖”CP,官方图/
从这个角度来讲,“卖腐”消解了平权运动的严肃性。尤其是,在信息审查形势严峻的当下,来自真正同志群体的运动与发声常被打压,从公众视野中被动消失;“卖腐”成了大众媒体中能够获得的关于同性恋的几乎唯一论述,但这种论述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商品,人们通过它来认识同志,能收获的大多仍然是偏见和误解。
观点2
腐文化能够美化同性恋的群体形象,提升同性恋的社会可接受度。
持该观点者认为,尽管现代同志运动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LGBT的权益得到越来越多的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反同仍然是某些社会的主流。腐文化的“圣地”英国,仍然是欧洲性别观念相对最固化保守的国家。东亚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地区台湾,在去年的“平权公投”中仍然失势。
观念的改变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卖腐”提供了一种无心插柳的效果:这些CP们有赏心悦目的外形,有深藏于心的纯粹情感,他们营造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欲关系,一种私人性极高的“浪漫爱”,这种“浪漫爱”补充了国内叙事中的缺失与不足,也间接地美化了同性恋的形象(坊间有流行说法“同性才有真爱”)。这种美化虽然是不全面的,但在反同情绪严重的今日,仍然是积极的。一个乐于磕CP的腐女,或许无法通过腐文化真正了解同性恋群体,但很难想象她反同、恐同。在商业化与娱乐化的甜美糖衣包裹下,腐文化的流行非常迅速地昭示了同性情感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合理性随着磕CP的行为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它是有效的。
此外,从性别多元的角度来看,“卖腐”正在为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所主宰的社会观点注入了更多宽容的力量。在“卖腐”的底色上,“小鲜肉”消费文化崛起,令突破传统性别气质的男性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认可和接受。而在过去,这样的形象很容易招致霸凌与孤立,比如年台湾的“玫瑰少年”叶永鋕就因这种霸凌间接致死。但在性别多元理念被更多接受的社会中,这样的悲剧会越来越少。
即便“腐”文化是一种可被接受的流行文化,明星是否应该为迎合受众刻意“卖腐”?
观点1
商业行为,无可厚非。
持该观点者认为,明星卖腐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市场行为。
首先,粉丝对“腐”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催生了巨大市场,有“腐”味的文化作品更容易被消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