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发展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
TUhjnbcbe - 2021/5/2 22:33:00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全文共字本文由《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授权发布作者:徐小洲梅伟惠韩冠爽摘要

高质量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2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新时代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创业教育的主题。未来发展需进一步厘清全球与本土、学校与社会、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广度与深度、短效与长效、教师与导师、就业与创业、赛场与市场等十大关系。分析创业教育十大关系的背景与主要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创业教育;质量;关系;策略

从整体看,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属于*府引领、实践驱动型,经各级*府大力推动与高校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规模庞大、成效显著。新时代新的使命任务,需从粗放式向内涵发展转型,全面、深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转型升级面临许多迫切需要厘清的认识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创业教育发展全球与本土、学校与社会、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广度与深度、短效与长效、教师与导师、就业与创业、赛场与市场等十大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型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1

全球与本土:创业教育视野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

全球化时代,社会观念国际分享、社会成员国际流动、社会信息网络互动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奠定了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引起资本流动全球化并推动全球性创新创业。数据表明,跨国投资占GDP比重从年的0.5%增加到年的2.1%。[1]数字技术的兴起更打破了创业的时间与空间障碍,数字创业通过产品、服务和商业流程的数字化和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格局。[2]尽管新冠疫情爆发使新民粹主义在欧美盛行,但全球化大势不可阻挡,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产业链不可能中断,各国无法摆脱相互依存关系。[3]

培养有全球视野、善于把握全球创业机会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创业教育应有之义。由于高校对全球创业重要性认识不足、创业师资国际化素养缺失,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国际视野不够宽,全球创业教育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创业教育须着力加强三方面建设。

首先,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尤其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4]高校应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战略框架。

其次,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国际化。当前,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全球创业纳入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全球创业领导者。如斯坦福大学从商业创业和社会创业两个维度开设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全球市场和应对全球挑战;麻省理工学院创立“全球实验室”(G-Lab),为学生提供赴国际创业型企业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以“浸入”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创业*策、创业环境。[5]

再次,提升创业师资国际化素养。通过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发课程或项目及参与国际主流师资培训项目等方式,提升创业师资国际化素养。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发起的各类全球性或区域性创业教育研究项目,掌握全球创业动态;另一方面,为创业师资参与国际培训项目提供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融入全球创业师资网络。

2

学校与社会:创业教育协同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

创业教育顺利实施需要发挥*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复合主体的功能。通过构建复合平台,不同行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和长处,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事业发展。如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整个历史上,是创业者不断创新生产应用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6]迈克尔·彼特斯指出,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创业经济结构性转变中发挥枢轴作用,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为一定社会或地区财富增长做出贡献。[7]

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与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与外部环境互动,大学依然是当前创业教育的单一主体,社会教育发挥的广度、深度、力度不足,使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不能深度嵌入社会运行。一方面,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与*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和企业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合作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缺乏长效合作机制。[8]而且,高校与企业合作方式单一,不仅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在深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上也存在不足。

如果中国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创业教育融合体,将脱离社会运行机制,难以打破大学生创业存活率过低的局面。根据卡尔·施拉姆(CarlSchramm)的创业方盒理论,创业生态系统四大组成机构为创业型企业、传统型企业、*府部门、高等院校。[9]据此,创业教育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加强*府区域规划与*策支持。一方面,*府应全方位评估当地经济转型发展资源,重点扶持具有融合潜力的试点企业、地区,形成以点带面的融合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增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出台相关激励性*策、凝聚社会各界资源,为高校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深化高校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单向传授型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强化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二是高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对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行调整,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特色,强化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第三,搭建高校与企业的融通平台。一方面,企业可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资金,为学生走出课堂创造条件,实现资源融通;另一方面,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能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将学习转移到现实世界的能力,实现人才融通。

3

数量与质量: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但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的问题依然严重。开几门课、罗列几个成功案例,往往成为高校宣传创业教育业绩的惯例。不仅如此,表层组织机构、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建设高度趋同,缺乏富有特色与发展潜力的创业教育开展路径。

思想认识不到位和功利性思维,是创业教育数量与质量失衡的主要原因。首先,有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工作的战略意义,没有主动结合本校和区域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有的高校往往被动完成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或将优秀院校工作做法“照搬照抄”,造成“水土不服”局面。其次,高校深受功利性思维影响,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项目,仅为了达到*府制定的评价指标,没有与高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深度融合,缺乏对创业教育育人本质的深度思考,缺乏长期发展的根基。

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是把好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防线。如果创业教育缺乏质量意识、没有把好质量关,创业教育普遍成效就不能体现。扩大创业教育覆盖面基础上深入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要加强以下两方面谋划。首先,找到推动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来自其育人属性,能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国家创新创业水平。因此,应深化高校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同感,增强创业教育主动性,将创业教育核心职能融入具体工作。其次,形成创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明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确保创业教育发展资源、优化创业教育发展路径从而保障质量的重要方式。《滑铁卢大学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滑铁卢大学在创新、创业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配备充足资源;MIT通过“MIT创新计划”连接、协调与支持MIT所有创新与创业组织,在整合资源、建设新基础设施、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理论与实践: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是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10]一方面,创业教育缺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效果、大学生创业身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等前沿创业理论问题的探究;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创业体验和自我建构,导致创业教育无法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创业教育师资缺乏、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封闭等,是导致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主要原因。[11]首先,很大部分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必要理论与实践素养,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滞后。其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尚未有机衔接,高校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科技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及职业岗位变化对大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如果创业教育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循环,创业教育便难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高效作用。高校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进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

第一,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一方面,结合中国快速发展的创业实践,凝练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创业理论;另一方面,针对创业活动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完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业体验教学。

第二,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如可引入“创业合作教育”(EntrepreneurialCo-operativeEducation,ECo-op)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用创业学习替代传统带薪实习,学术学期与创业学期交替进行,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时避免学业与创业的冲突。

第三,鼓励教授参与企业建设与发展。MIT斯隆管理学院教职人员中,很大比例具有创业、投资、管理、*策咨询等经验。他们的研究是在斯隆管理学院支持与合作下,同私营部门领导人和从业人员一起进行的。“那些能抽出部分时间为企业效力、能为学生找到工作又能同时继续自己研究的教授,成为典型的MIT学者。”[12]

第四,充分发挥创业空间的教育职能。创客空间(Makerspace)是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通过开设多样的创客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现实的产品原型设计与制作、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等形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