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背后的神秘男人
作者:王利芬/来源:品途网
在公司的运作中,有几种人才是难以在团队中培养的,一种是懂资本的人才,其他是财务、法律人才。因为这几种人才不仅要懂专业,而且需要经验。
一般的公司多半是在上市前引进这样的人才,但蔡崇信在创业的当年加入,极大地加强了阿里巴巴驾驭高额资金,以及多次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
(蔡崇信)
在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副主席前,蔡崇信担任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超过十年之久,堪称阿里巴巴的“财神爷”。
(SOHO中国总裁:张欣)
还有一些公司很幸运的是夫妻中有一人谙熟资本市场,这样的公司运作上市的能力也很强,如SOHO中国的张欣来自高盛,当当网的俞渝来自华尔街。
(当当网董事长:俞渝)
块钱两半花!
块,马云这样震撼北京。
(马云、何一兵)
年秋,马云带着中国*页营销总监何一兵初进京试水,欲在北京为中国*页造势。然而由于当时*府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明朗,媒体因此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马云能做的便是利用媒体来发表自己对于中国*页看法的资料,哪怕是一家!
几经波折,马云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个领导的司机,怀着侥幸心理,马云将中国*页宣传稿件与元钱给了他,并表示“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
随后,马云马上找到《中国贸易报》的总编,他知道总编是有眼光的,要不然不会把他的资料放置头版。
马云后来回忆起两人见面的情形说道:“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樊馨蔓)
这位总编也很给力,带着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文化部、国家体委等,但没有实质进展。就在这时,马云意外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樊馨蔓。樊馨蔓被马云的热情所打动,竟决定为马云拍了一部专题片《书生马云》,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而这部片子成了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
不久,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机。
(范敬宜)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被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的演讲所震撼,随即向中央打报告,《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因此启动了,马云的互联网论第一次造成了轰动。他也因此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被访机会。
第二个五百块,马云请来如今身价百亿美元的蔡崇信
从北京转战杭州,4年以后,马云以月薪元请来了阿里巴巴第一位世界级的合伙人——蔡崇信。
(joecai蔡崇信)
蔡崇信在一个显赫的律师家庭出生,年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纽约的苏利文克伦威尔律师事务所担任税务律师。三年以后,他转到了私募股权行业,开始寻求一个做决定的角色,而非顾问咨询。他开始在一个小型的私募公司中任职,随后搬到香港,为总部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
年3月10日推出的阿里巴巴英文网站。
一度得到《福布斯》、《新闻周刊》等国际权威媒体的报道。
当年5月,蔡崇信从香港飞到杭州,代表公司到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寻找投资项目。很自然的,他见到了马云。
毛遂自荐
物理学上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距离,而互联网突破了这个物理局限。
有这么一个网站,它让世界各地的买方和卖方有了一个网上集市,买卖双方都不必远涉重洋,即可互相找到对方。
美国人发现它了,以为它设在美国的硅谷,因为它最先的版本用的是地道的英语。
可是它却偏偏在中国,在中国原来更多地以风景闻名的杭州;创办这个名叫阿里巴巴网站的人,是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
自年阿里巴巴推出的英文网站,受到风险投资的注目的同时,蔡崇信也注意到了。第一次到访,深入了解了马云的看法。
那次,马云主要向蔡崇信谈了自己“芝麻开门”的梦想,谈自己要做全球最佳B2B,要做80年企业的远大理想。
之后,蔡崇信参观阿里巴巴公司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里头黑压压坐着20多个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疯子”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那年晚些时候,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带来了他怀孕的妻子克拉拉以说服她同意,那将是他们三个孩子中第一个。也是那次旅行中,马云和蔡崇信泛舟西湖,在那里商讨了阿里巴巴未来的远大计划。
35岁的他向马云毛遂自荐愿意辞职跟随,而且还带着太太同行,以示决心。
当时的阿里巴巴前途茫茫,马云只付得起人民币元月薪,哪请得起“年薪万港币”的蔡崇信?但蔡崇信心意已决。他脱下名牌西服,卷起袖子成为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
蔡崇信曾客观地说过:“我以前是个律师,懂得如何设立公司,并且能帮助公司筹集资本。
我知道自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知识,所以他们在那个方面很信任我。”而蔡崇信的加盟,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增加了阿里巴巴吸引国际投资的说服力。
他无疑是马云和阿里巴巴最需要的人。
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至于蔡崇信当时为什么执意要加入阿里巴巴,我们已不得而知。但相信,年,他一定看到了未来互联网世界的前景,一定看到了马云这样一个团队实现这个前景的能力。
但他放弃了一切,加入了阿里巴巴,在今天看来,也未必不划算。
最重要的合伙人
蔡崇信毫无疑问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之一。在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中,有两个人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是蔡崇信。
蔡崇信在加入的时候就任CFO,并开始着手注册公司。他为18个创始人准备了一个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上面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合同做的滴水不漏。在早期,是他帮助阿里巴巴明确了自己的员工持股制度。早年有报道写过蔡崇信是如何在小黑板上给阿里巴巴的同事们解释股权、期权和财务制度。
蔡崇信的到来,使得阿里巴巴开始真正规范化运作。另外,既精通法律又精通财务,且熟知国际惯例的蔡崇信为阿里巴巴与国际化大公司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增强了风险投资对阿里巴巴的信任感。
阿里巴巴的幸运在于,在事业开始发展的最早期就有了一个解决一切财务,法律疑问的守护神。马云应该心里会非常感谢,在自己事业腾飞之前就拥有的蔡崇信。
接下来,是他帮助马云进行每一轮的融资,知道操刀阿里巴巴的两次上市——年阿里巴巴B2B上市和这一次的集团整体上市。
“财神爷”带来的第一笔投资
年正是互联网泡沫最高潮时,也就是说是最容易找到投资人的时候。此时马云和蔡崇信来到旧金山硅谷融资,一周时间与几十位投资人见面却最终一无所获。
这也就是马云最近在阿里巴巴美国路演时的吐槽“当年我们想要万美金,却没有人给我们“。马云在前三次创业中,并没有与国际投资者打交道的经验,此时的阿里巴巴一是不知道怎么赚钱,二是获取用户的难度极大,此时的蔡崇信就更显得重要。
在融资方面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蔡崇信与高盛一位旧相识的偶遇促成了阿里巴巴第一次万美元的融资。年8月的一天,也许这一天应该被阿里巴巴所铭记。
蔡崇信真正酒店里与一家投资商谈判,在中途休息的时候,他在酒店大厅遇到了当时任职高盛公司的一位老朋友,这位老朋友在高盛公司的职务是香港区投资经理。
二人叙旧闲聊中,蔡崇信从朋友口中得知,由于全球互联网经济的热潮,高盛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