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两个神秘禁地,一处是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中南海;另一处则是中央*委驻地,有着“中国*治的后花园”之称的玉泉山。说起玉泉山,大多数民众对它认识可能就是:在颐和园向西眺望,可隐约地看到一处苍翠的青山,山丘逶迤南北,“土纹隐起,作苍龙鳞”,其上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宝塔,名为玉峰塔,塔基之下即是玉泉山(图1)。
图1在颐和园内远眺玉泉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玉泉山位于西山山麓,风景秀丽,满山蓊郁,辽金以来就一直是重要的皇家园林,至清朝更有著名的帝王御园静明园,如今仍是蜚声遐迩的风景胜地。远古时期,玉泉山地区曾是永定河古道,地下水资源充沛,同时岩层多为石灰岩,透水性强,容易形成山泉。在这种有利的地质条件下,玉泉山形成了众多的山泉,更以泉水知名。“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明清时有名称的泉眼多达30余处[1],名气较大的有8处(图2)。
山泉之中最大的泉眼涌出清泉,因“水清而碧,澄洁似玉”,得名“玉泉”,而“玉泉山”之名亦由此而来。玉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人称“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明初王英曾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Ling)不与众泉同”。清乾隆皇帝游玩玉泉山时,看到玉泉的水是从石缝中流出的,与趵突泉十分相似,赐名“玉泉趵突”,并作诗留史:“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图2玉泉山各泉位置图(图片来源:朱晨东《玉泉为什么湮没了》)
玉泉水质甘甜,天下闻名。相传乾隆皇帝为比较天下泉水水质,命人前往全国各地汲取名泉泉水,通过比较水之轻重,来衡量水质。称量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长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水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邱、碧云寺诸水重一两一分,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乾隆于是赐封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题字“天下第一泉”,并将其定为皇家御用水源,就连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亦命人专门用车运玉泉水,供路上饮用。
除了玉泉外,山上还有一些较大的泉眼,如涵玉泉、漪斋泉、迸珠泉、裂帛泉等。这些泉眼一年四季出水旺盛,泉水流至山下,在山下平原汇集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泊池塘,,各湖之间以水道相连,形成“五湖环山”之势(图3)。
图3玉泉山诸湖(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百度地图改绘)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但在北京,众多名山胜地则更多的被皇家园林所占据,玉泉山因其景色秀美、清泉四溢,自辽金以来就一直是重要的皇家园林。金代时,金章宗曾在玉泉山建行宫和芙蓉殿,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玉泉山上又修建了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年),玉泉山被定名为澄心园。康熙十九年(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将原有建筑修缮一新,并于三十一年(年)更名为静明园,使其正式成为皇家园林。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开始在西山大规模建筑园林,静明园被进一步扩大,玉泉山和周边的河湖被全部圈入园墙之内,玉泉山园林进入极盛的时代,全园格局也由此形成。
园林规模庞大,景色形胜,溪流泉池、亭台楼阁等各种要素荟萃于一园,形成了众多优美的景观,对于突出的景致,乾隆皇帝亲定为静明园“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并作诗一首。这十六景包括:廓然大公、玉泉趵突、竹垆山房、……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处钟声,其中的玉峰塔影”、“裂帛湖光”、“玉泉趵突”等饮誉京都。
全园景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其中以南山景区景色最为殊胜(图4),也是整个园区内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南山区域以玉泉湖为中心,湖区近似方形,湖中有并列三岛,即是传统的“一池三山”的格局。湖西、北靠近山翼,湖西岸即为玉泉泉眼,泉旁立石碑二方,右碑刻乾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左碑刻御书“天下第一泉”五字。湖南北两岸还有真武祠、廓然大公等厅堂建筑,祠庙厅堂背山频水,与山光湖水交相呼应,形成玉泉湖优美的画面。
除玉泉山环绕的建筑、水泊外,山峦之上还耸立着三座石塔:玉泉山顶端的玉峰塔、北端侧峰顶的妙高塔、南端余脉峰顶的华藏塔。这三座塔耸立在玉泉山三座山峰上,将山势凸显的更加峻秀挺拔[2],玉泉山也因此有“塔山”的称谓。三塔之中以玉峰塔最为知名,玉峰塔是一座七层八面的琉璃塔,雄踞玉泉山最高处,也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塔,站在塔顶即可将西郊山野园林、离宫别院尽收眼底。挺拔塔身倒影在昆明湖上,青山、碧波、塔影相映成趣,组成了玉泉山标志性景观——“玉峰塔影”(图5)。
图4静明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胡介中,李路珂,袁琳《北京古建筑地图—(中)》)
图5玉泉山诸湖(图片来源:摘自摄友网)
玉泉山泉水温润充沛,不仅滋润孕育了优美的园林,还深刻影响着北京城市水系的发展变迁。玉泉水系开发最早可以追溯辽金时期,金代以前,山上丰沛的泉水冒出,内聚成湖、外流成河,借地势,沿清河东流而下,汇集西山诸水。据金人碑记记载:“燕城西北三十里有玉泉,自山而出,泓澄百倾,及其放乎长川,浑浩流转,莫知其涯”。金代在金口河漕失败后,为解决漕运用水,疏浚玉泉山水,使其流向今昆明湖(元称瓮山泊),经高粱河汇入什刹海(元称积水潭),再以什刹海为中心,接济漕运、补给城市、润泽园林,这是对玉泉水系最早的开发利用(图6)。
图6金中都城宫苑水系与主要灌溉渠道
(图片来源: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规模空前的元大都城建成后,对水的需求更加庞大,对于玉泉山水系的开发利用也更加多样。鉴于玉泉山水极佳的水质,元代开凿了金水河,连接大内太液池和玉泉山,专供皇家用水。《都水监记事》记载:“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澣衣者,…皆执而笞之。”沿途“濯手为禁”,玉泉山由此成为皇家御用水源(图7)。同时为满足漕运,元代在金代水系开发的基础上,又开凿了白浮——瓮山引水渠,汇集玉泉山及昌平白浮山的泉水至昆明湖,昆明湖水再经高粱河导流至下游,注入护城河和城内什刹海,接济通惠河漕运。这一时期,玉泉——瓮山水系取代了金代莲花河水系,成为北京最重要的补给水源。相比元代的水系格局,明代的水利发展略有退步,但玉泉—瓮山引水渠之于北京城的意义却更为重要。
图7元代金水河
(图片来源:周坤朋,王崇臣,陆翔《什刹海水文化遗产》)
金元明时期对于玉泉山水系开发利用已达到很大的规模,但这片水源真正大放异彩的时期是在清代。清代不仅依托玉泉山水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静明园,同时还整合了玉泉山水系,使其成为清代西北园林的重要补给水源。清代统治者依山傍水,在西北郊大规模兴建皇家园林,西起香山,东至圆明园,园林遍布。随着园林用水量的大增,清代帝王开始在三山五园地区大力兴修水利[3]。
乾隆十四年(年),高宗弘历派人勘察玉泉山水系,疏通了宝珠泉、涌玉泉等泉眼,将泉水汇集成几片较大的水泊,最终都汇集到玉泉湖,并在玉泉山东南开挖了高水湖和养水湖,接纳玉泉山泉水(图8),以调节水量和灌溉稻田。同时大规模疏浚了昆明湖,东扩湖面,面积扩大一倍,再将高水湖和玉泉山水导引至昆明湖,丰沛其水量,并于周边修建三座闸门,以调节水位。通过这些疏浚整修工程,形成了以玉泉山诸湖和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节控制的供水系统,一方面,水系可以向东为西北园林区供给水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粱河和城内“六海”相通,补给下游漕运。乾隆三十八年,为增加昆明湖水量,乾隆皇帝又命人收集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和碧云寺以及香山诸泉水,利用石凿水槽引至四王府村广润庙内的石砌水池,然后引水东流至玉泉山.再合流玉泉山诸泉,注入昆明湖。
图8高水湖、养水湖、金河位置图
(图片来源:李裕宏《泓澄百倾的高水湖、养水湖》)
纵观北京各个朝代的水利发展可以看出,玉泉山水系对于北京城市的发展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玉泉山水系作为北京水系的源头,通过与昆明湖、高粱河等众多的湖泊水系相联系,形成了严密有序的城市水系格局[5](图9)。不仅在城市供水、灌溉、漕运等方面有着诸多效益,同时也造就了“三山五园”、“京城六海”、“层层护城河”“宫城金水河”等独特京城风貌的特征。大大小小的宫苑、园林、寺庙环绕水系依水而立,使宫殿的辉煌、园林的柔美与河流的秀美交相辉映,将动静之美发挥到极致[6]。
图9明清北京与附近水系图
(图片来源:张涛,王沛永《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规划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然而盛极必衰,玉泉山自金代至今,山泉水量就一直处于一种衰减的状态。据记载,金代时泉涌有一尺许;清代有半尺许,有名称的泉眼30余处;清代末期,由于水位下降,山泉流量减少,周边湖泊变稻田、稻田又变旱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尚有14处较大的泉穴,三十年代时剩8处[7];至解放前夕时,玉泉山水已经急缺,垃圾遍地,河道无人管理,一幅“稻田芦苇满河湖,蚊蝇孳生水不流”的景象。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北京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玉泉山诸泉每况愈下,至年时,滋润北京城余年的玉泉山诸泉彻底干涸,令人感到十分遗憾[8]。可以说,玉泉山诸泉孕育了北京城,其枯竭断流的历史,也是整个北京区域水资源减少、水环境恶化的历史。
虽然玉泉山泉水已断流,但它的历史功绩却不可磨灭。玉泉山水系创造了北京水乡风貌,也遗留下了众多风光旖旎的水景和皇家苑囿,在各个朝代都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北京市水务局水务志办公室.话说北京的河湖泉[R]..
胡介中,李路珂,袁琳编著.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07.
赵连稳.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系的形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16-21.
吴文涛.昆明湖水系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04)
李裕宏.孕育北京城的玉泉水系[J].北京规划建设,,(04):-.[-08-18].
北京市水务局水务志办公室.话说北京的河湖泉[R]..
朱晨东.玉泉为什么湮没了[J].北京水务,,(01):60-62.[-08-14].
图片来源:
在颐和园内远眺玉泉山作者自摄
玉泉山各泉位置图朱晨东.玉泉为什么湮没了[J].北京水务,,(01):60-62.[-08-14].
玉泉山诸湖作者根据百度地图改绘
玉泉山诸湖摘自摄友网.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