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歪)教简介
由于最近看到网络上关于“东正教”(其实是东歪教,因为他们的教义很多都错得离谱!)的信息比较多,似乎也有很多“基督徒们”对“东正(歪)教”很感兴趣,所以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东正(歪)教”,并提醒大家不要被其错谬的东西所误导。
“东正(歪)教”起源于公元年的基督教东西大分裂的东方教会
东西方教会在年的大分裂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矛盾和冲突了,这为它们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1)*治上的分裂,随着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衰亡,教会也开始分裂。在西欧,由于各民族(绝大多数是日耳曼民族)大规模迁徙,那里的种族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民族绝大多数都归信了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的冲击。由于东部使用的是希腊语,西方教会则通用拉丁语,因此到了6世纪末期,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彼此了。另外,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东西方教会都与伊斯兰教势力展开了斗争,但他们却各自为战,这就使他们之间的分裂与隔阂进一步加深。尽管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在西罗马毫无势力,他仍然视查理曼大帝的加冕为威胁。
(2)东西方不仅在*治上发生了分裂,神学方面的分裂也日益加大。这些分裂虽小,意义却非同小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认为西方尚未开化,仍属蛮夷之地;东方注重思辨,西方则更重实践;东方以敬拜为切入点来发展神学,西方神学则受罗马法影响。
(3)东西方教会在实践方面也有区别:西方教会开始实行神职人员独身制,东方教会则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他们对禁食有不同的规定,对圣餐当用无酵饼(西方的观点)还是有酵饼(东方的观点)也有不同看法。
(4)东西方教会的关键分歧还在于谁为首的不同。在谁为首的这个问题上,冲突起于罗马主教的权威问题。在欧洲处于动荡期间,致力于将蛮族基督教化的一直都是罗马教会的领袖。但东方并无意承认罗马教会领袖的权威性,虽然他们愿意承认教皇具有特别的地位,但他们已经习惯了服从他们自己的主教所做的决定。年左右,冲突陡起,教皇尼古拉斯(Nicholas)反对阜丢斯(Photius)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并将他赶下台。在年寄出的一封信中,尼古拉斯声称自己的权力达到全地,但东方教会的领袖却坚持认为,罗马的教皇无权管辖他们。另一个涉及到权威性的领域是宣教活动。罗马教会一直向巴尔干半岛派遣宣教士,东方教会也在这样做,这就引起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在保加利亚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双方都试图把这一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下。双方就保加利亚问题发生的冲突,几乎是与罗马教皇尼古拉斯试图干涉君士坦丁堡新牧首的任命一事同时发生的。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与11世纪早期的*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西欧又一次遭受了因外来侵略而引发的社会动荡。这次的侵略者是诺曼人(维金人),他们从9世纪中叶开始就不断对西欧各地造成威胁,控制了法国到意大利南部一带的地区。与之前入侵欧洲的蛮族部落一样,诺曼人也归信了基督教,并赞成西方的基督教形式。然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并没有停止争取更大权势的脚步。
当诺曼人控制了意大利南部,并迫使那一地区所有的教会都遵循西方教会的做法时,潜在的矛盾立刻浮出了水面。对此,东方教会也作出了回应。这一地区在*治上处于君士坦丁堡皇帝的统治之下,就是说,那里的很多教会都遵循东方教会的做法。作为对诺曼人这一做法的回击,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瑟如拉留下令,在他统治领域内原先遵循西方做法的教会,现在都当改遵希腊教会的做法。
教皇派使者去君士坦丁堡寻求和解,甚至希望双方联合起来抵御诺曼人的入侵,并改善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但双方都不愿和解。教皇派遣的使者宣称教皇的权力高于一切,并开除了东方教会。而瑟如拉留领导下的东方教会,也反过来开除了西方教会。
尽管发生了这次分裂,东西方教会之间仍然还有一些联系;但是发生在第四次十字*东征中(年)的一些事情最终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分裂。
东西方教会在神学教义方面的分歧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个分歧缘于西方教会在《尼西亚信经》论到圣灵的部分加入了“和子”一词,把圣灵“从父而出”改成了圣灵“从父和子而出”。和子句于年召开的法兰克福会议上被采纳。东方教会反对这一改动,认为西方教会不应该不与东方教会商讨就私自改动信经,又认为这样的改动在神学上是错误的。这就是有名的“和子句之争”。
教义方面的第二个分歧在于圣像即人手所绘的像的使用。东方教会把圣像看作是天国与人间的窗户,是神向祂的子民启示自己以及人得以与神相交的方式。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让我们想到了所罗门去世后以色列各支派的分裂。尽管他们宣称服侍同一位神,但彼此却以仇恨相向。这些分裂极大地阻碍了教会的发展。
“东正(歪)教”通史概览
“东正(歪)教”(东方形式的基督教)在希腊和俄罗斯占主导地位。在东西方教会分裂之后的年间,东方教会不仅没有扩展,反而因伊斯兰教的入侵而有所萎缩。年,君士坦丁堡城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土耳其人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将那里的主教堂改为清真寺。这一征服使无数基督徒带着大量希腊语手稿逃亡西方。这些手稿重新唤起了人们研究未经翻译的古代文献的兴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功不可没。东方教会不是通过宣教,而是通过那些遵循东方教会的教义和实践的移民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据估计,东正教目前约有1亿万信徒。
“东正(歪)教”的特点
自从东西方教会分裂,一千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其间,教会在很多方面都有发展。在考察东方教会的历史时,如果明白东方教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形成的几个特点,会很有帮助。这些特点使东方教会有别于西方教会,特别是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更正教教会。
首先,东方教会认为,活泼的信仰的中心是包含大量仪式的敬拜。敬拜是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教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教堂内部的装饰都能看出这一点。教堂里面圣像遍布,香也被大量使用。简言之,敬拜注重的是人的感知。东方教会的建筑风格与宗教改革后发展起来的简约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也与强调宣讲真道并相信所听之道的观念相去甚远。
其次,东方教会注重传统。罗马天主教认为传统和圣经同等重要,东方教会则更进一步,认为圣经是传统的一部分。此外,他们还认为圣像是启示方式的一种。
再次,东方教会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真教会,并因此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同时,东方教会强调说,教会是清晰可见的有形的组织形式,这与宗教改革教导的“教会的合一在于信仰一致”的观点相去甚远。信仰一致的人不一定总要绑在一个教会里,特别是持同样信仰的教会在世界的不同地方都有发展。东方教会所谓世上只有一个真教会的观点将自己置于西方众教会的对立面,因为那些西方教会正在东方教会的“地盘”上,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如火如荼地展开宣教工作。
由于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东方教会从未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没有听说过圣经是启示的唯一来源、因(借)信称义、圣礼是福音的标志和印记而不是神赐下拯救大恩的方式等教义。一位作者指出,用法律术语来定义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称义的教义,是典型的受罗马法影响的西方思想;而东方教会则认为世界是败坏的,需要救赎和复原,他们把救赎看成是人越来越像神的样式的改变过程。
“东正(歪)教”的吸引力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东方式基督教对很多在更正教家庭中长大或属于现代教会的人极具吸引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众多。
首先,东方教会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这一特点非常吸引人。
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原因是,人渴望有更深刻的敬拜经历。那些最初被当代教会的信仰所吸引的人后来往往会发现,当代教会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自己,他们渴慕归属一个根基更稳固、更有深度的团契,也渴慕更加有形有质的敬拜。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可能会重新对罗马天主教产生好感。而东方教会可能比罗马天主教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历史更为悠久,在敬拜中更注重感觉,又没有受到一些历史大事和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性丑闻的影响。
感谢神,许多最初是被当代教会的信仰所吸引的人发现,他们无需为了寻求有形有质的敬拜和教导而转回到罗马天主教或“东正(歪)教”去,因为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更正教教会并没有废弃正式的敬拜,而是力求恢复合乎圣经的敬拜样式,使人定睛在神的圣言和对神的信靠上,而不是只定睛在仪式上。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矛盾史以及基督徒内部的无数战争都向我们表明,新约时代和旧约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些分裂和纷争给福音事工的扩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回顾东方教会的历史就会发现,教会与世隔绝是非常危险的,即使有更正和发展的机会也会错失,会错失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这样的大事。在圣礼和如何看待马利亚一事上,东方教会的观点与罗马天主教相似;而且他们仍然错误地把圣像作为启示和敬拜的方式;不管是圣经还是信心,他们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尽管东方教会有诸多不足,但它也提醒我们当重视敬拜、尊重传统。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十分重视敬拜和传统,而在宗教改革后几个世纪内发展起来的教会,也就是今日非常注重宣教的教会,却往往忽略敬拜和传统。改正这一错误的方式不是要回到东正教或天主教阵营,而是要回到宗教改革。
“东正(歪)教”后期的演变
公元年,随着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和土耳其帝国的建立,土耳其帝国的穆斯林统治者给了基督徒一定的生存空间,允许他们选一个新牧首(“东正(歪)教”最高领袖的称谓),因为原先的牧首流亡到了罗马。他给了牧首相当大的权力,让他去管理教会事务和基督徒的民事事务。然而,牧首的权力是受限制的,它只是穆斯林统治者的施*工具。从这一方面来看,新的局面跟之前拜占庭皇帝控制教会的局面没有多大区别,唯一的不同是现在的皇帝信奉的是伊斯兰教。
*治环境的改变迫使东方教会作出调整,因为基督教已经不是国教了。它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新的统治者所信的不是基督教。
君士坦丁堡虽然落入了土耳其人之手,但它并没有消失。然而,教会开始分裂了,主要是国家层面的分裂。在这一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主要教派是俄罗斯东正教。早在16世纪,人们就觉得莫斯科会接替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年,俄罗斯统治者伊万四世甚至自称沙皇,将自己看作是新的凯撒大帝。在俄罗斯及东欧的其他国家,教会与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直到20世纪,教会与国家之间保持密切关系、国家常常影响教会事务的情形才有了改变。但在许多情况下,国家与教会的关系不仅破裂,国家还开始敌视教会。
举例来说,年俄国革命发生后,“东正(歪)教”教会与*府很快就分离了;年,神学院全部被关闭;在接下来的20年间,整个俄国从55,间教会减少到了几百间教会。年,宪法正式规定了宗教敬拜自由,但同时也规定反宗教宣传的自由。
在反希特勒、反纳粹势力时,为了获得教会的支持,*府认可教会继续存在,也允许神学院重新开放。然而在苏联统治的整个时期,教会一直处于当局的监视之下。
尽管在苏联统治下教会举步维艰,但俄国“东正(歪)教”还是继续存在着。到20世纪末,它大约有6万信徒。东正教在其他国家的处境也很不容易,尽管遭到*府敌视,但“东正(歪)教”还是继续存在着。
开始的时候,“东正(歪)教”对加入普世基督教协会有些顾虑,但后来看许多教会加入了,它也就成为了该协会的成员教会之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东正(歪)教”教会在历史上有一些演变,但是他们的神学观点从没有改变过。他们一直强调敬拜中要有特别的做法和仪式。据说这些做法和仪式是要将人与神连结起来,能让人经历到神的临在。甚至于,他们后期还加入了更多的错谬。就如:年,他们召开耶路撒冷会议,该会议正式采纳了基辅神学家彼得发明的新圣餐观(近乎罗马天主教的“变质论”),从此作为“东正(歪)教”官方的圣餐神学立场。
“东正(歪)教”的传播主要靠移民。目前,它已传到了世界各地。西方国家的有些基督徒不喜欢自己教会的自由化倾向和肤浅的敬拜方式,就被“东正(歪)教”似乎悠久的历史和“庄严”的敬拜吸引而去了“东正(歪)教”教会。
尽管长期遭受迫害,“东正(歪)教”教会还是存留了下来。有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些教会在没有*府支持,甚至还常常受到*府迫害的情况下幸存下来,就是有力的见证,证明遵照完善的敬拜方式去敬拜、持守历代传承下来的信仰传统是极有力量的。但是从我们更正教的眼光看,“东正(歪)教”所教导的福音不能称之为福音,甚至可以说玷污了福音!
虽然有人认为,“东正(歪)教”(包括罗马天主教)能继续存在,就说明这两个教会是正确的,或者至少是基督徒可以选择加入的教会之一。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和回应呢?
对此我的回应是:存在并不代表就一定合乎真理,也不代表就一定蒙神的悦纳。正如魔*和牠的邪恶势力仍然存在,但牠们被神所憎恶是不争的事实!基督徒当然有加入教会的责任,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基督徒必须要加入真教会,而不应该加入假教会。
我们要如何评估不同的教会呢?比利时信条二十九条告诉我们何为真教会:“我们相信,我们应当根据神的话语,认真、仔细地分辨什么是真教会,因为当今世界,所有教派都称自己为真教会。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那些假冒为善之人,他们虽身在教会,与信徒掺杂在一起,但其实不属于教会;我们所说的是真信徒的聚集和相交,他们一定与一切自称为教会却不属于真教会的各宗派有区别。真教会的标志如下:她宣讲纯正的福音;她按照基督当初设立圣礼的样式施行圣礼;她为纠正错误、刑罚罪恶而执行教会纪律。简言之,她按照神纯全的话语管理教会,弃绝一切与之相违背的错谬,并且承认耶稣基督为教会唯一的头。凭借这些标志,真教会一定能被人认出来;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离开真教会。真信徒可以被辨认出来,因为他们带有真信徒的标志:信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逃离罪恶,饥渴慕义,不偏左右地爱真神、爱自己的邻舍;把肉体和邪情私欲同钉十字架。虽然里面仍有极大的软弱,但是,靠着圣灵的大能,他们一生的年日都在与自己的软弱争战,他们常常仰仗主耶稣基督的宝血、受苦、受死与顺服,因为藉着信基督,他们的诸罪都得了赦免。假教会将自己及自定的规章凌驾于神有权柄的话语之上,不愿服在基督的轭下,也不按基督的吩咐执行圣礼,而是随己意添加和删减神的话。这种教会依靠人过于依靠基督,逼迫按神的话语过圣洁生活的人,也逼迫那些对犯罪、起贪心、拜偶像的教会加以斥责的人。这两种教会很容易辨认和区分。”
所以,根据比利时信条第二十九条,然后基于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歪)教”它们的官方教义立场,我们可以很明显分辨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歪)教”都是假教会,是我们基督徒不应该加入反而应该拒绝和抵挡的!
注:本文中资料来源主要是我学习教会历史课程时的作业问答,然后也引用了中国改革宗圣经学院的教会历史课程的讲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