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发展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IDFmiddot评论想田和弘如
TUhjnbcbe - 2021/3/12 14:01:00
白癜风能快速治好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IDF·评论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一个全新版块,我们将围绕IDF往届入围导演及其作品展开深度回顾与多元探讨。

IDF自年创办以来,已经选择了数百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纪录片汇聚在杭州,从选材主题到创作风格,都逐渐积累出了IDF独特的纪实影像版图与视野。IDF评论也将持续观察和探究其中的创作美学与背景故事,带来系列深度评论及研究文章。

编者按:想田和弘,日本纪录片导演,年生于日本足利,年在纽约开始其电影事业。在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多部电视纪录片之后,他开始转变方向,着手创作独立长篇纪录片。年,想田和弘曾携作品《大房子》(ザ?ビッグハウス,)来到IDF并进行映后交流。其新作《精神0》(zero,)也于今年8月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SIFF记录”单元进行展映。《精神0》是继《精神》之后,又一关于精神病患者这一社群的纪录片。下文是影评人路米内关于《精神0》中摄影机的暴力性、摄影机与拍摄对象之间距离感的分析和讨论。

从《精神》到《精神0》,如何处置摄影机这一暴力装置

作者:路米内无论是对照怀斯曼早年的《提提卡失序记事》,抑或近年国内的《疯爱》和《囚》,想田和弘的《精神》(港译《完全精神手册》)仍给人独具一格的观感——即便我们又发现,这几位作者不管是在对「摄影机和真实」的看法上、还是在纪录片拍摄的工作方法上,其实都有不少重合之处。[1]很难否认,同样对准了「精神病患」的摄影机,光凭所在的场所是「全控机构」与否即赋予了影像上的差异。换句话说,并不是出于拍摄者、被拍摄者的意志或别的什么,而是因为「精神病是被发明出来的」这一信念和根据这信念的长期实践,使得《精神》如此不同。

《阿贝莱的花园》,打开疯人院的大门

不管是在「冈山合唱团」还是在传统的精神病院,我们都观察到了「病人」的闲谈、哼唱、提问、争辩、倾诉、滔滔不绝的讲演、乃至发病和崩溃。但只有面对「冈山合唱团」的时候,我们对「机构」的敌意溃散了,这里没有排队强制吃药,也没有人哭喊着要回家,从第一个镜头跟随着一个女人进入诊所开始,我们就看到:这里没有铁窗和铁门、没有束缚衣和禁闭室,随即,镜头切换到城市的日常——而不是茫茫又遥不可及的天空——小河中的船只、天守阁的风景、车流、放学的学生、还有流浪猫。那么,关于不把精神障碍者关起来这件事,可曾有过影像纪录呢?阿尔贝塔·巴萨利亚(AlbertaBasaglia)就曾回忆50年前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在奶奶家的电视上就看过这么一部纪录片。[2]这部影片叫《阿贝莱的花园》(IgiardinidiAbele),介绍了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戈里齐亚的一所「疯人院」,它建成于年,在60年代初收治/监禁人数达余人,但它也是意大利最先取缔囚医院。从年到年,戈里齐亚的这一改革由欧洲「去机构化」实践的先驱佛朗哥·巴萨利亚(FrancoBasaglia),也就是阿尔贝塔的父亲推行。这里的医护人员不用充当看守,而是为病人重归社会提供帮助,同时病人还会通医院的运作和治理之中。

?

?

《阿贝莱的花园》介绍了这种全新的模式和它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或许更有开创性的是其中对4位患者直接进行了采访,在镜头对他们脸、手、脚的特写中,仿佛能看到《阿贝莱的花园》和《精神》之间的紧密关联。制作者塞尔乔·扎沃利(SergioZavoli)在影片中这样说道:「医院之前死死禁锢着这些被社会排除在外的人,对于收治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暴力。我们现在要把这些面孔清楚地展示出来,我们要给你们展示的是被禁闭者的面孔,还有他们的疯狂。」据说,十多年前《精神》的上映让「冈山合唱团」的创立者山本昌知医生在日本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IDFmiddot评论想田和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