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发展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
TUhjnbcbe - 2021/2/26 16:57:00

今天在部里开会,讨论工业互联网平台。宁总发言时提出一个观点:在工业软件领域,如果中国将来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就不会被卡脖子了。听了宁总的观点,我眼前一亮,马上修改了预定的发言内容。

在自由发言环节,我第一个抢过话筒:我想接着宁总的观点谈,“三分天下”的机会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办法在哪里?

最近几年,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发展中也遇到了问题。比如,我见过很多平台,并不像商业化的软件,总有一种“不正宗”的感觉。这是为什么?我看到的问题是:大家往往是在做项目,而不是做产品,平台本身显得比较幼稚。

区别项目和产品有什么意义?我想到了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关于DCS的。年,褚健老师建立中控公司、生产DCS。事实上,我的副导师王老师大约在5年前就开始开发DCS,用户评价也非常高。为什么褚老师最终能做大大?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控一开始就定位“做产品”而不是“做项目”。开始那几年,中控的产品有很多小毛病,我似乎还和褚老师说过。但做产品的好处就是可以持续改进,直到成为真正的高科技。这就是高科技产生的根本原因:“久久为功”。

另外一个故事是宝钢的。我们自主建设(或大修)冷轧生产线时,三电系统总共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干,干得很累、很辛苦。但当初建冷轧线时,德国人却只来了6个人。为什么劳动效率差别这么远?因为我们是做项目,人家是做产品。德国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在世界各地建设或者维修生产线。我们是多少年建设或者维修一次,能自主开发就很不容易了,效率自然低。我经常打比喻说:我们是开车的(用机器生产)、人家是造车的(制造产线),能比吗?

我说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说“产品化”是何等重要。基于“产品”,知识才能复用、才能持续改进,才能走向久久为功的路子。做项目就不一样了,可以复用的知识有限,就难以持续改进,也就难以变成高科技。

回到我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认识。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时候,主要是看它上面有多少应用。但有的平台项目很多,本身却不成熟。这是一个问题啊!

用应用去评价平台,本无可厚非。因为应用是敲门砖。如果说平台好,至少应该有几个应用吧?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把平台当产品做。也就是说,要进入分工阶段。

我经常强调用户的重要性。大家品味一下: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最终用户是工业企业,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直接用户却是码农或者懂编程的工厂技术人员啊!工业企业评价项目好坏的根本,是看能否带来效益;而码农评价平台的标准则是安全、稳定、可靠、实时性好、数据处理能力、时钟一致性、易用性、灵活性.......。

这就好比,评价一个猎人,是看他打了多少兔子;评价猎枪,则是准确度、射程.....。我们鼓励好的平台,就是鼓励那些善于造枪的人,帮助猎人达到更多的兔子。

开发一款好的平台不容易。否则GE、PTC怎么会用数以亿计的美元来开发呢?从国家层面看:要着眼未来,我们就不能仅仅评价平台上的应用,而是要有一种指标评价平台本身。这一点,国家层面必须

1
查看完整版本: 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