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南先生
关于宣纸和颜料的使用
张俊东(以下简称张):李先生,您的画“写意”程度很高,这样的画作成功率是不是很低,是不是画很多张才会出一张?您在具体创作上是不是使用胶,而这样,胶、墨、颜料在笔法的控制下,混合在一起,似乎不太符合传统意义上笔笔要交待清楚,也似乎分不清具体笔法,但反而有了一种模糊美,是这样吗?
李世南(以下简称李):因为你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出版物,如果看原作,其实我是追求笔笔都要交待清楚,是有笔法控制的。但同时也并不排斥这种无意中所形成的模糊美,有时还有意追求这种模糊美。《玄奘之路》年
张:我觉得这种模糊美有时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实大写意画是一种在狂放激情下追求极简约的创作。这种高度简约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美的追求,用相对简单的笔墨追求更加丰富的意象。
还有,我发现您的画作里很少用颜料,似乎只看过您用过赭石?
李:我用颜料是很少,一般就用赭石和花青。一次和一位日本画家聊天,日本画家说我们中国当代画家在用色上很不讲究,将来日本的画家会超过我们,日本画家的画会更好地保存下来。当代画坛中国画家在颜料的使用上确实越来越不讲究,生产颜料最好的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已经倒闭关门了,厂子卖给了别人;以前包装是一个纸盒子装着,现在为节约成本连纸盒子也没有,用塑料袋包一袋子,很可悲。那些用化学颜料画出来的画,几年之后颜色就会褪掉很多,没法看了。我建议年轻画家一定要注意宣纸和颜料的使用,包括印泥的使用。中国现在的宣纸、毛笔、颜料以及印泥都越来越差了。中国画从创作思想和审美,到工具使用,都是世界独一无二并独立成体系,有关部门应该像保护和扶持国粹京剧一样,保护和扶持中国画及与中国画相关工具的生产,这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蕺山烟雨》年
关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张:李先生,有人评价您是当代画坛画大写意人物画得最好的,包括在座的邱成君先生,他几次跟我说看了您画的人物画就不想再看别人的画了。另外,在您把自己风格定位为写意人物画之前,您做过很多不同风格的探索和尝试,包括“85美术思潮”您都是中坚力量,您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探索和经历谈谈未来中国画的发展问题。李:我私下觉得,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其实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现代水墨。可以不要笔法墨法,从西画中借鉴大量东西,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也可以说用西方美术来改造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鲁迅笔下》年
张:这是徐悲鸿先生曾经力倡的观点,但他不说是改造,说是改良,其实有什么区别呢。李:另外一条是纯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这条道路是以笔墨为核心的,必须要对笔墨内美进行不断的锤炼。天津一个搞现代水墨的朋友讲,他在思考和努力探索如何使自己的创作与西方进行对话。其实何必非要让西方懂你呢,西方在搞油画时并没有非要我们懂他们、理解他们。张:徐悲鸿提出要改良中国画时,在那个特殊时代,很少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有,那就是潘天寿先生。潘先生讲,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国画和西画应该拉开距离。还有,西方艺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本质区别的。西方很多艺术其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与创作者的人没有多少关系,甚至是没有丝毫关系,作品与人是分开的。比如他们可以把小便器题上“泉”的主题,签上作者姓名直接挂到美术馆里展出,并引起很大轰动。这对于以传统意义上中国画审美为标准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画有一个标准,“人品即书品”,“人书俱老”。这里的“品”是品格、格调;这里的老不仅是指年龄,而是指“老境”,也就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境界—“无心而自达”。要求书画作品里必须要有作者的存在,创作者的人和作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要求,画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人生境界。
曾看到一份资料,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特别强调中国画的“正本清源”,我想这其中有两重考虑,一是说当代中国画还是要回归传统,进一步深入经典、挖掘经典;另一想法是说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还要以笔墨内美为核心。龙先生所强调的“正本清源”,说白了就是中国画家要锤炼笔墨,要过书法这一关,要有文人风骨。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文人都没有了,文人画还会存在吗?
徐悲鸿作品
李:对了,就是这个问题。其实现在有些人也认识到了中国画应该更纯粹一点,还是要以笔墨内美为追求,但他们还是要去这样做。张: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组成部分的人在认识上略有不同,一部分人是确实没有认识到笔墨内美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核心作用,自己认识不到,别人怎么说都没有用,他只能画很俗气很浮躁的画。另一部分人是自己认识到了,但由于“趋利”,甘愿舍弃笔墨内美而追求所谓的风格和市场。中国藏画导报有一个封面的标题——“有点大师像的画家都被山东的小老板给废了”。当时只看这个标题就感觉很震撼。《荷殇》年
李:现在是有这个问题,很多年轻人不是讲吗,不管怎么样先得把自己从人弄成“人物”,得是个“腕”。张:于是很多人刻意追求要有自己的风格。其实风格形成很容易,糊涂乱抹也是一种风格,关键是你形成的这种风格格调怎样,境界是不是很高。当然,我这里说别人是糊涂乱抹,也不见得就对。因为在判断一件作品好坏时,其实还有一个出发点和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当今的画家很多,中国美术家协会也有七、八千会员,但如果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为体系,以笔墨内美为标准来判断可能很多画家都不算会画画。我曾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为衡量尺度,看第三届中国花鸟画展,从头看到尾,能让我驻足的可能不过十张。大多都既无笔墨,也无内蕴,更不敢奢谈格调和境界,不是苍白,就是浮躁。如果从画的题款角度看,别说配合画面境界自作诗文,就只是题款的几个字都很难让人忍心读下去,四个字:惨不忍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