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年10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是目前深圳大学和深圳市唯一的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建站以来已有近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在站期间共获各类纵向课题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国家级课题二十多项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50多项,广东省哲学社科科学规划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篇。
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在深圳大学具有“四个唯一”:年首批唯一文科硕士点;6年首批唯一文科博士点;年首批唯一文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年首批唯一文科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重要创始人为著名经济学家苏东斌教授,学科带头人为深圳大学*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本学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科研教学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23名,国务院*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名,深圳市*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本学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实践,以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力求探索现代经济学一般规律。“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国际化”是理论经济学学科的三大特色。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是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依托单位。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前身是年深圳大学创校之初成立的特区经济研究所,年更名为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1年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是一个极具特色、在国内外已享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机构,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专门研究经济特区问题的学术机构。
研究中心的学科团队秉承“三个坚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坚持经济特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坚持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问题研究)和“三个突出”(突出学术原创性、突出学科特色、突出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的理念,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在特区问题研究与学术交流方面已形成六大品牌:中国经济特区论坛;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论坛;中国经济特区研究工作联席会议;《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辑刊);《建议活页》(内刊)。
二、博士后招聘计划为不断推动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科发展,吸收高层次优秀人才充实到科研教学队伍之中,本流动站在以下主要研究方向长期招聘国内外优秀人才: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应用、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城市发展与公共*策、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行为与金融创新、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其中年主要招聘计划和方向如下。
(一)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
(二)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应用
(三)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四)城市发展与公共*策
(五)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七)经济行为与金融创新
(八)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
三、依托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的校内院所本流动站已成为校内相关学科与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跨学科平台,初步形成跨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目前包括经济学院、管理学院、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院、法学院、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心理与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南特商学院等全校14个学院或研究中心依托本流动站招收培养博士后。
部分依托流动站招收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的其他院所链接如下: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