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蔡祝青
作者:林秀美、洪子偉、吳秀瑾、陸品妃、吳密察、陳偉智、王智明、蔡祝青、吳叡人、張文薰、黃美娥、王泰升、黃紹恆、歐素瑛
出版社:臺灣大學校友雙月刊
出版時間:-11
頁數:
裝幀:精裝
定價:NT$元
ISBN:1
内容簡介:
除晚近發展出來的少數學科外,
臺灣大學史也幾乎就是臺灣各學科的發展史。
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年創立時,臺北帝大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除了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累積了無形的資產,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
本書收錄13篇論文,內容為臺北帝國大學文*學部之研究,分述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學科及圖書館之建置過程、歷史遞嬗及學術傳承。
作者簡介:
林秀美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臺大校友雙月刊》主編。曾主編《臺北帝大的生活》、《臺灣骨科醫學發展史》、《臺大人叢書》、《臺大校園資產叢書》等。
洪子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心理學哲學、語言哲學。曾主編Rationality:ConstraintsandContexts(Elsevier)、CommunicativeAction(Springer)、《存在交涉》(中研院/聯經)、《啟蒙與反叛》等專書。
吳秀瑾
臺灣大學哲學學士,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任教於中正大學哲學系。主要專長領域為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女性主義知識論、關懷倫理學與知識不正義。最近期的研究計畫(科技部)以女性關懷倫理,檢驗儒家倫理學,代表著作〈德沃金的機運平等觀:女性主義批評〉、〈關懷倫理學的規範性〉等等。
陸品妃
臺灣大學哲學學士、清華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堪薩斯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現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任教。研究領域為法*與社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倫理學,特別是與平等相關之法律、*治、經濟與社會面向的整合思考。近作有〈民主人的群體歸屬與認同〉、〈平等正義的涵蓋面〉等論文。
吳密察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臺文系教授、國史館館長,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日本近代史。著有《臺灣近代史研究》、《日本觀察》等書,及〈「臺灣史」と「日本史」の交錯〉()、〈臺灣史研究と公文書〉()、〈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的展開及其意義〉()、〈「內地延長主義」與殖民地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啟動〉()。
陳偉智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現為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臺灣近代史、殖民地人類學、歷史與社會理論。著有《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曾參與臺大臺灣研究社帝大史小組,整理臺北帝大史料,編輯《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
蔡祝青
臺灣大學中文學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文學與文化,翻譯研究,報刊研究,觀念史研究。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獎」評判提名。著有〈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詞條為中心〉、〈接受與轉化:試論偵探小說在清末民初(-)中國的譯介與創作〉、〈鹽谷溫來臺講學考述—兼論其文學史論述的建構及增衍〉等論文。
王智明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學刊主編。曾獲得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著有專書TranspacificArticulations:StudentMigrationandtheemakingofAsianAmerica(UniversityofHawaiiPress,);近期編有《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聯經,)和PrecariousBelongings:AffectandNationalism(與吳佩松合編,RowmanandLittlefieldInternational,)。
吳叡人
美國芝加哥大學*治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為比較*治、*治理論、亞洲民族主義研究、臺灣*治史、臺灣*治思想史、日本近現代*治史、日本近現代*治思想史。曾發表〈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祖國的辯證:廖文奎(-)臺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等文章,並著有《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及譯有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所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張文薰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以臺日文學比較、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為專業領域,關注漢學知識化與現代文學的交涉、臺灣知識份子精神史等議題,並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思想之譯介工作。近期著有〈從「異國情調」到「文人意識」:佐藤春夫之「支那趣味」研究〉(),譯有《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前田愛著,)。
黃美娥
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長期投入臺灣文學研究,涉獵範疇從古典到現當代,兼治雅俗,同時關注臺灣與東亞文學關係議題,另亦致力文學史料的蒐集和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及論文數十篇;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等十種。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國家圖書館「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
王泰升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暨法律所合聘研究員。著有《臺灣法律史概論》、《去法院相告》、《臺灣人的國籍初體驗》(合著)、《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LegalReforminTaiwanunderJapaneseColonialRule,-、《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湾法における日本的要素》、《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臺灣法律史的建立》、《臺灣法的世紀變革》、《臺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曾獲教育部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3次、華大法學院終身成就獎等。
黃紹恆
年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畢業(經濟學博士)。年8月至年7月*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教授,年8月至今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遠流,)、《臺灣社會經濟史》(與陳鴻圖、林蘭芳合著,空大,)、《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交通大學出版社,)、《關西鎮志》(總編輯,關西鎮公所,)。
歐素瑛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國史館助修、協修、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副館長,現任國史館修纂處纂修,及臺大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著有《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以及〈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邊惠鎧為中心〉、〈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與留用—論臺灣高等教育的復員〉等論文多篇。
目次:
校長序: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迎向臺大百年╱管中閔
總編輯序:尋求真理、捍衛真理╱吳明賢
主編序:迎向百年,傳承學術╱蔡祝青
作者簡歷
臺北帝大文*學部簡介╱林秀美
哲學科
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洪子偉
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吳秀瑾、陸品妃
史學科
殖民地大學及其戰後╱吳密察
人類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的臺灣研究╱陳偉智
文學科
帝國殖民與文學科的建立:臺北帝國大學東洋文學講座概述╱蔡祝青
帝國大學時代的西洋文學講座╱王智明
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吳叡人
年代臺灣日語小說之成立與臺北帝國大學╱張文薰
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黃美娥
*學科
臺北帝國大學與殖民現代性法學╱王泰升
臺北帝國大學經濟學講座的誕生與發展╱黃紹恆
附屬圖書館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之創設與發展╱歐素瑛
臺北帝國大學文*學部延伸閱讀書目
校長序
管中閔(臺灣大學校長)
年,COVID-19肆虐世界。臺灣大學作為臺灣第一所大學,本著貢獻於宇宙的精神,責無旁貸的在防疫上承擔起關鍵任務,對國家社會善盡責任。同時,於此創校92周年之際,本校雙雙晉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及Quacquarelli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百大之列,在教學、研究、國際化、學術論文影響力上,都大步邁進。十一月校慶,也讓我們準備迎接臺大另一個百大—百年大學的未來。我們希望回顧臺大前身—臺北帝國大學的建置理念和學術發展,反思近百年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探索學校在世界各個領域所樹立之特色、典範與傳承,以及影響力與重要性,因此有「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活動的誕生,並將學者精心研究成果輯錄為論文集出版。
文*學部為今年論文集的主題。臺北帝大創立之初即設有文*與理農二學部,然究其實,當初偏重實業(職業)訓練的殖民地教育,籌備初始乃以自然科學為主,而經過當時臺灣總督伊澤喜多男爭取,才設立了文*學部。伊澤喜多男認為文學和理學才是學問之根本,故獨排眾議,力求在實業訓練之外,使臺北帝大成為發展臺灣的文化中心。其後不論*權如何遞嬗,這個九十多年歷史的大學仍在歷任辦學者的宏大眼光下,創造願景,堅定向前,最終引領臺灣,建設臺灣,進而貢獻世界。
文*學部截至年,先後於哲學、史學、文學及*學等四科,設立了25個講座,以南洋史研究為其最大特色。本論文集則收錄了十三位研究者所寫的十二篇論文,或從哲學先驅如洪耀勳、林素琴和漢詩大家久保天隨等個案著手;或從人類學、法學和小說文學等角度溯源;或從西洋文學、東洋文學、經濟學等講座的歷史發展進行梳理;更或從殖民地大學的本質與脫殖民化歷程探討,內涵多樣,令人驚訝,顯見帝大研究的質量具有極高的水準。更從島田謹二與黃得時師生二人充滿矛盾對立的論述中,我們看見大學教育的價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才。所謂「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唯有如此,人類才足以面對新局,創造未來。
最後,感謝《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吳明賢教授規畫籌辦此一迎接臺大百年計畫,也感謝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參與策畫今年的文*學部主題。隨著該學術傳承講座的逐年進行,我們邀請讀者和所有關心高等教育及臺大發展的朋友,一起迎向,同誌臺大百年校慶。
相關信息擷取自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