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全场活动了,就等着这个机会,推一本只有全场活动才好下手的书。
为什么这样讲呢?害!先说说它的缺点吧。
首先它有点过于华丽:手工特制毛边本,内文黑底印银。怪不得能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名列年25种“最美的书”之一。但这也使得书本的价格直线上升,我等了半年多,它从定价99元,降到了7.7的折扣,76.2元,依旧下不去手。
虽说这样的装帧充满仪式感——毛边黑底银字,可我一向喜欢轻度装帧,对书本的要求以好读为第一要义,但要说完全不心动,那也不是,毕竟实在漂亮结实,所以纠结到不行。
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它“有中世纪修道院手抄典籍的触感。小开本一掌可握,如擎灵物,哪怕不看内容也想当作工艺品收藏”。
来自豆瓣书友的评价
而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它甚至是“末日焚书第一批被扔进火炉里”的那类烂书。
来自多抓鱼书友的评价
第二个缺点,这本专写乌鸦的书,事实上并没有读者想象的那么深入和专业,它更像是一本各种关于乌鸦的神话、警句、诗歌、科普的合集,偏重西方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文化科普,用近百幅插画,对乌鸦这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和介绍。
轻松阅读然后就可以长点知识,这是好事,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轻松阅读——作者没有放进去多少创造性的东西,更没有把自己放进去,就使得这本书变成了没有灵*的词条。而那些被他使用的诗句和传说反而像幽灵一样穿梭在书中,保留着被捕捉或者不被捕捉的可能性。
当然啦,这两个缺点都不是罪无可赦。我在书店翻到过它,断断续续也看了大半,这不还是惦记着趁活动买回来。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我喜欢这种奇特的感受文明的视角。
很多书的视角是时代的切面,很多书的视角是历史的线条。而这本书盯死了唯一一个意向,找到了无数关于它的神话、传说、祭祀、崇拜、自然、文学、诗歌、戏剧、绘画、艺术……在乌鸦的黑色羽衣之下,有一个神奇的世界。
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文化表述,比单纯的切面和线条都要有趣。它甚至展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如何形成的,而符号化为什么既是文明的发源,又是文明的阻碍。
有很多东西,我们很难说清是刻板印象,还是文化隐喻。比如乌鸦,如果你对这种生物毫不了解,无知无觉,那么它的不详和祭祀传说,不过只是一次次意像的翻译和传输。
但如果你爱它,那么人们毫无节制、简单粗暴的符号化,就是出于懒惰和无知,一遍遍的强化一种刻板印象。
我还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越过了序言和引言,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引用了新约圣经正典中四本福音之一的《路加福音》。
“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上帝尚且养活它。”
我就决定站在书店里好好翻翻它了。
我当时想,为什么要买要读有用的书呢?就喜欢漂亮的黑底银字不行吗?要活的有用,要活的有贡献,要辛苦要工作要劳动,快乐就是轻浮,痛苦就是深沉,种了因才有果,有仓库才能熬过冬天——这些都是人类自己认领的担子,上帝不一定讲了,乌鸦更不在乎。
那我也不在乎一回。
乌鸦
乌鸦,扑朔迷离的黑色精灵,其角色千变万化:阿波罗的圣物、女巫的魔宠、死亡的信使、吉祥婚姻的象征、爱伦·坡的古鸟、梵高的墨点……
它从古埃及穿越中世纪的欧洲,飞到我们居住的城市,从希腊罗马神话穿越文学艺术经典,飞进我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和乌鸦喝水的故事。
这是一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乌鸦史,这是一部以乌鸦为主角的奇幻故事集,这是一部鸟类爱好者绕不开的经典作品,以罕见的开阔视野颠覆了人类对乌鸦的刻板印象。随书附赠印制精美的梵高《麦田里的乌鸦》明信片。
作者:博里亚·萨克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99元
活动价:64.8元(包邮)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
小柒
文案编辑丨虫子
图片来源
中图网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嘎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