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1/26 18:50:00
年末,“后浪”火了;年末,最流行的却是“内卷”。作为95后,不知道是否符合“后浪”的范畴,但相对比较清楚的是,我们这代人中的大多数,在过去二十几年里远远谈不上浪,未来的三年五年很可能浪不起来。回首自己的青葱岁月,从3岁多开始上镇上的幼儿园,按时毕业在镇上读小学、读初中,在八线小县城里度过简单平凡的童年,然后在六线城市读高中。大学是一场成人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办理了新的身份证,户籍所在地从家乡变更为正儿八经的大城市,城市里不仅有游乐场,还有地铁、轻轨和商圈。本科毕业按部就班选择读研深造,于是第一次越过*河来到有暖气的城市,人生旅途不再限于长江沿线,第三份身份证的背面,签发机关变更为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人生的头25年,像是被安排好了一般,用2个字概括,就是“读书”。纵观上下几千年,浪得飞起的很少是读书人,但历史上的读书人群体好像很擅长推波助澜,但也是在他们“毕业”多年后的岁月里。等再过几年,我辈浪或者不浪,似乎都不能被称作是“后浪”,毕竟是古老的上个世纪的产物。在想浪不能浪的年代,不知道是世界过度透支了未来,还是曾经高估了未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卷”。“内卷”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CliffordGeertz在年撰写的书籍《AgriculturalInvolution:TheProcessesofEcologicalChangeinIndonesia》,其主要观点是,印度尼西亚数百年来集约化的湿稻种植在没有重大技术或*治变革的情况下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复杂性。换言之,在该过程中,来自荷兰殖民者的外部经济需求和印尼本地人口增长带来的内部压力都导致了集约化而非实质性突破,一方面增加了稻田劳动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量,但另一方面并未增加人均产量。在新时代,这个词的引申含义大概是:我们更加熟练地重复着前人一样的劳动,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个人的回报却并未相应地增加;如果我们维持与前人相当的劳动时间,个人的回报将加速减少。细思极恐。事实上这个词所描述的现象分明已经伴随我们多年:我们更加熟练地重复着前人一样的考试,从幼儿园读到研究生,休息的时间和飘逸的秀发越来越少,但人生机遇并未相应地增加;如果我们本科毕业不读研,发展空间将受到更大的限制。从上述逻辑可以看出,“内卷”是一种群体化现象,但个体往往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在多数情况下会高于所属群体的均值或中位数水平,总是可以发掘自己非同寻常的平庸并暗自窃喜。或许也正是这种常态化而另类的“自由”追求,一次次激活微不足道的想象力,或许在某个时点推动整个群体迈出当前的“内卷”状态,但大多数时候的产出是一个个“interestingbutsowhat”的黑色幽默。“内卷”改变人生。由于想象力是如此得匮乏,很多年轻人选择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或工作多年后回炉重造,他们最初的动机可能并非是好奇于这个名为“学术”的盲盒里究竟装着怎样的未知手办,而是想着如果抽到不错的手办或许可以交换到其他已知且有用的物品。万万没想到,读博的过程是神秘的。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总结出要“敬*神而远之”,可见神秘事物往往具备3个显著特征:惹不起(“敬”)、搞不懂(“*”)、用不上(“远”)。以金融学等人文社科读博为例。首先,国内金融博士顺利毕业需要满足两大基本要求:一是在给定的学术期刊目录范围内发表规定数量或质量的学术文章,二是在所研究的领域内完成一篇十万字以上的博士论文且通过答辩。在期刊投稿的过程中“惹不起”的人有期刊编辑、匿名审稿人、编委成员和期刊主编;在博士论文环节“惹不起”的人包括开题答辩委员会、预答辩委员会、匿名评审专家以及答辩委员会。以上每个环节,均包含不确定的成分,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偏好,但一个“敬”字始终需要严格把握——老老实实读文献,踏踏实实做实证,认认真真码论文,毕恭毕敬回复意见,勤勤恳恳忙修改——作为圈子外围的后生对圈内前辈们时时刻刻表现出拳拳之心切切、唯精精益求精、愿万万无一失的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其次,读博必须研究目前别人“搞不懂”且自己不碰也“搞不懂”的东西,不仅是不读博的人不懂的,也需要是读博的同好中人也不懂的。至于研究之后能不能搞得懂,更重要的还是发现了一个搞不懂的问题并尝试去搞懂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以下3种现象:一是不读博的人不知道读博的人每天都忙些啥有的没的但是感觉好厉害又好可怜的样子,二是读博的人看不懂另一个读博的人每天都忙些啥有的没的但是感觉很麻木又很亲切的样子,三是读博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每天忙些有的没的是否真的重要但确实看上去很有趣的样子。最后,读金融博士研究的很多内容很可能“用不上”。举个例子,从微观金融学的学习阶段来看,本科学习基础知识,硕士学习研究方法,博士阶段用之前2个阶段的所学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本科公司金融教科书里基本不讲基本面分析,硕士学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不需要会基本面分析,读博研究的公司金融或资产定价问题自然也不会过多涉及深度的基本面分析。然而从业界广大从业者数十年的经验来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研究人员,核心能力往往表现为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和把握能力。然而,读博的过程又是神奇的。《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因为所学所做与寻常工作风格迥异,且不言其或可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功效,耗费多年时间试图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过程中谁知道会产生啥样有的没的副产品,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万一恰逢某些特殊情况需要急中生智出奇门遁甲的时候居然可以用到呢?物种的进化感觉是必然事件,但人类进化成现在这副模样是否是小概率事件?我自然也是不懂的。耗费很多时间把自己关在校园里学技术想故事跑实证,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过着“寝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朴实无华且枯燥。大概这其中的乐趣只有经历过才能略有体会吧。事实上,学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确实为从业者实践提供了很多天才的思路和严谨的分析技术,启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