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发展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TUhjnbcbe - 2020/12/6 19:40:00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邓正来(年02月24日-年01月24日),男,著名法学家、*治学家,杰出的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翻译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主编,《复旦*治哲学评论》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治哲学的研究。

邓正来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多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在总共21个学科的论文引证排名中,邓正来在6个学科中位居前50名:法学第1、*治学第2、社会学第5、马克思主义第30、新闻学与传播学第36、哲学第44。

引言当下中国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之中。全球化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外部环境,事实上也对中国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拟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为题对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予以初步探讨。我将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全球化时代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可能性;第二,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三,制约当下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两大“瓶颈”及其克服。经由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我试图指出: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开放性的全球化观,看到全球化背后存在着的“话语争斗”和“文明冲突”;而作为中国的“思想库”和“智力库”,中国社会科学有必要也有可能“走向世界”。但是,当下社会科学界存在着的“西方化”倾向和“唯学科化倾向”确实制约着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两大瓶颈;为了履行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并让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克服上述两种倾向,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全球化的方向和世界秩序的性质发言,进而为世界学术做出我们的贡献。一、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我们知道,二十世纪80年代以降,尤其是因冷战的结束和铁幕的消失而导致的意识形态之战的所谓结束,“全球化”(Globalization)逐渐从两个向度上凸显出来。第一个向度表现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使二战以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相互依赖的趋势更加明显,并且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这三架马车的支配下以及经由全球性问题的增加或人类共同危机的出现而表现出更多全球性或更少民族国家的色彩,一如罗伯特?赖克所指出的,“我们正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重新安排新世纪的*治与经济。届时将不存在国家的产品或技术,不再有国家的公司、工业乃至国内经济等等这些为我们熟知的旧概念。国家的边界以内将只剩下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而全球经济的离心力正试图拆散把一国的公民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实际上,每一个国家和全世界数十亿人民的生活,都正在蒙遭全球化所带来的往往是相当剧烈的改变,[ii]而其影响的程度和意义,几乎是举目所及且无所不在的。第二个向度则表现为当代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了各个学科的“显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罗马俱乐部”关于全球问题的研究报告[iii]发表以后,一方面,“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iv]渐渐成了国际社会科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进而成为人们审视当下各种问题的新视角,甚至构成了人们知识生活的真正“语境”。正如M.沃特斯所指出的,“就像后现代主义是80年代的概念一样,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v]汤林森也认为,当后现代主义故意地、挑逗性地做出反偶像姿态时,全球化理论却悄然无声地威胁着人们所珍视的信仰,它以其内在潜力来取代或迫使人们重新检验一些既定的有关社会和文化现实的分析结果。无论全球化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进程,它在理论上给人们所提供的新认识、极其丰富的理论意义以及颇具说服力的原理,都将对其他各种理论和观点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vi]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即刻指出的是,“全球化”也是内涵界定分歧最大的概念之一,“但是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全球化,涉及的都是这样一种强势理论:以领土来界定的社会领域的时代形象,曾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各个方面吸引并鼓舞了*治、社会和科学的想像力,如今这种时代形象正在走向解体。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治的全球化过程,它导致人们熟悉的自我形象和世界图景所依据的领土社会化和文化知识的制度原则瓦解。”[vii]另一方面,关于“全球化”的学术研究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一项核心论题,因为不仅当今世界的一切重大经济、*治、社会、法律和文化问题都与全球化这个论题紧密相关,而且当下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出现的以“全球化”为论题的研究(诸如全球治理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文化全球化研究、全球共同利益研究、全球正义研究、*治全球化研究和法律全球化研究等等)也已几乎覆盖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viii]关于西方论者所做的全球化研究,戴维·赫尔德等人经由分析而给出的分类颇具有理论参考的意义。他们把既有的西方全球化理论划分为三大阵营: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而且市场也正在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惟一力量。这种全球化观点把经济逻辑奉为圭臬,而且它所信奉的那种新自由主义还把单一的全球市场和单一的全球竞争规则的出现赞誉为人类进步的标志。怀疑论者则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去证明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根本就是一个“迷思”(myth)和天方夜谭,他们甚至用一种充满怀疑的语气指出,“全球化是一个适合于没有幻想的世界的神话,但同时也是一个剥夺了我们的希望的神话。”[ix]在他们看来,经济相互依存的当代水平绝不是前所未有的,现有的经济整合水平既不符合“理想模型”,也没有超过19世纪晚期古典金本位时期的水平,所以当下全球化的程度被完全夸大了,因为它依旧停留在国际经济的层面上。再者,当下的全球化进程并没有摆脱控制,反而更需要依靠国家*府的管制权力来确保经济自由化的不断推进。与上述观点不同,变革论者的基本观点则主张,在新的千年到来以后,全球化将是推动社会*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核心力量,而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与此同时,变革论者也强调,这种“变革更新”的方向并是不确定的,因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本质上偶然的历史进程。[x]但是在我看来,这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全球化理论给我们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它们各自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而是它们极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晚近出版的《世界社会科学报告》指出:“全球化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主要的范式转换,社会科学绝不可能再与从前一模一样了。”[xi]当然,更为重要的则是它们的存在本身为我们所提供的这样一种启示,即当下的全球化乃是一种可争辩的过程。对当下中国而言,伴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开放,尤其是在中国经由加入WTO等国际组织而进入世界体系以后,我们所
TUhjnbcbe - 2020/12/6 19:40:00
内蒙古白癜风QQ群 http://www.horseallies.net/feidian/670.html
01信息安全新闻

一、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将于11月23日至24日举行

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宣布互联网发展论坛将于11月23日至24日在浙江乌镇举行。本次论坛由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主办,主题为“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家网信办副主任赵泽良,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泽良表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秉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推动全球网络空间向更加包容、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世界互联网大会积极探索办会新模式、新路径,多维、立体展示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与往年相比,今年论坛有三方面新变化:一是办会形式有新创意,取消举办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改为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二是论坛规模有新调整,论坛呈现“小而精”“新而活”的崭新面貌;三是参会方式有新设计,以“线下+线上”形式开展各项活动。论坛也有很多“不变”的地方,整体上保持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一贯的风格和精神内核。

朱国贤介绍,浙江将充分发挥用互联网引领时代潮流、造福人类进步、创造美好生活、赋能未来发展的窗口作用。秉持智能办会,确保论坛安全出彩,实现智能办会与安全办会相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力求论坛呈现简约精彩,新建“一馆一园一场”,推动互联网元素更深入地融入乌镇的文化基因;聚焦数字赋能,推动论坛成果绽放异彩,为全省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据悉,今年的论坛设置1场主论坛和5场分论坛。期间将继续举办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将发布15项左右年度前沿互联网科技成果。“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将瞄准世界互联网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动态,展示具有全球引领力和创新力的技术成果、产品应用。“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主要展现数字抗疫和互联网创新成果,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此外,本次论坛还将发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蓝皮书等成果性文件。

引用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