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为:张一甲、张海霞、陈天石、宣晓华、陈亮、董子静、李洪波
整理
程丹王与桐
年11月9日至10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在北京举办了「甲子引力」大会。在11月9日下午的“前沿科技”专场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学会秘书长、iCAN国际创新大赛创始人张海霞,寒武纪创始人、CEO陈天石,华院数据董事长、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宣晓华,广策信息创始人、CEO陈亮,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董子静,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洪波等嘉宾参与了“工业呼唤基础科学”主题圆桌。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担任本场圆桌的主持人。
圆桌要点总结:
1.工业发展进入无人区,需要基础科学来指引方向。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工业发展到无人区,需要基础科学来做标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基础数学也更容易发挥作用。
2.数学专业本身面临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过往数学家只在象牙塔的状况将发生改变,未来,一部分人会变成科学家,更多的人要去投入到工业生产实践中,用知识指导发展。
3.数学专业的终极使命
数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关乎着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关乎着未来科学、工业的发展质量。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
圆桌实录如下:
主持人
张一甲甲子光年创始人、CEO
圆桌嘉宾
张海霞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学会秘书长、iCAN国际创新大赛创始人
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CEO
宣晓华华院数据董事长、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
陈亮广策信息创始人、CEO
董子静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洪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时代趋势
“特别重视基础数学的这些大公司,第一证明他们非常有钱,首先你要有足够的钱,赚到很多的钱,才会把钱投到你觉得主业之外觉得比较重要的领域。”
——寒武纪创始人、CEO陈天石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数学家是相对来说比较很容易发挥他的作用,所以这也使得这个阶段突然之间对基础数学的需求大量增加。”
——华院数据董事长、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宣晓华
张一甲:这是我主持的比较学术的论坛之一,首先请每个人先花1-2分钟的时间做个我介绍,谈谈自己跟数学是什么关系?
张海霞:我叫张海霞,今天早上和大家见过面,我们的关键词是iCAN,我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我做了一个比赛就是iCAN,做的是鼓励青年人创新创业的一件事,所以请大家记住iCAN。
陈天石:大家好,我是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今天非常感谢一甲,我以前在科大念数学专业,但是学的不太好,改学计算机。
宣晓华:我是华院数据的创始人宣晓华,华院数据本身是一家数据智能的公司,我们非常重要的支柱就是数学。
陈亮:大家好,我叫陈亮,我在北大数学系读的本科,后来去美国读了金融工程,在华尔街当交易员,后来回中国发展亚洲区的业务。我是年回国创业的,创业内容主要是做股票期货证券的程序化交易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是国内做的最快的一家公司,给世界上一流的团队提供技术架构和设施。
董子静:大家好,我是董子静,来自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我本科不是学数学的,是学工学的,我研究生毕业以后,从一甲入学那一年就在数学学院工作,这十年出头一直浸泡在特别基础的学科环境里面,我主要做学生工作和校友工作,学生工作包括学生的就业、校友工作。也有很多校友都在业界工作,所以也会和一些企业有一些交往。
李洪波:大家下午好,我叫李洪波,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机械化,特别是数学问题的计算机推理。本人是北大84届的,在北大博士毕业后,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
张一甲: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各位嘉宾都是和数学有很深刻的连接,同时又在业界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会抛出一些议题,请大家聊一聊:不知道几位有没有感觉,国内的工业龙头和互联网龙头都对数学格外热情,比如说阿里巴巴刚成立达摩院,腾讯马化腾也捐赠未来科学大奖,再比如说今天上午提到了华为推出了数学PHP这样的说法。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这样的现象,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感受?
张海霞:我觉得一甲这个问题特别好,最早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似乎在几十年前,大家认为学数理化非常骄傲的一件事。中间的技术发展非常快,公司成长很快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转向了应用科学,然后对基础又不太重视。但是这两年大家发现这个趋势非常明显,不光是各大公司、各个学校,包括这个学校在招生中这些基础的学科都是强势回归。北大数学学院有像一甲这样的天才美少女同学,你会发现北大最难进的学院,就是基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是最难的,分数最高的,就是整体在回归。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经济发展到了这个地位,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目前就像今天早上回顾的时候,你原来有一个标杆,可是走着走着发现进入了无人区,进入无人区了,你再想突破,从哪些地方能够找到这个突破?更多的你会发现要从基础科学这样一个支持和研究的成果,它在给你指引这样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现在各个大的公司、企业、整个国家的战略,都在转向基础科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学基础科学。
张一甲:我觉得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当年学数学。
陈天石:特别重视基础数学的这些大公司,第一证明他们非常有钱,首先你要有足够的钱,赚到很多的钱,才会把钱投到你觉得主业之外觉得比较重要的领域,说明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好,互联网不是传统的行业,之前的行业大家赚了很多钱,可以预想一些当前的业务之外的事,想十年以后要做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刚刚讲到无人区的事,无人区的提法,任正非说华为现在进入了无人区,如果没有同行业的同行指引和美国的同行指引,我们就要从基础科学里面寻找答案,所以大家会把钱投到基础科学里面去,发现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资助一批有前景的科研成果,尽早的和顶尖的科学家建立联系,在中国基础科研的话语权方面也可以走在最前面。
一方面有公益性,一方面出于企业长期的发展考虑,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我觉得都是非常自然的,也非常好,包括我自己本科也是念数学的。
寒武纪创始人、CEO陈天石
张一甲:本科念数学的人共同特征是什么?喊弱?
陈天石:真不是这样。
张一甲:最后都是60分。
陈天石:我们科大数学的教育很严格,我觉得跟北大差不多,非常严苛的教育,我又比较喜欢玩,所以学的不太好,就改学计算机了。大家觉得学数学非常好玩,我也觉得是这样的,后来感觉到实在当不成数学家。
张海霞:我听了之后很受打击,我觉得不能说数学学的不好的选计算机,还是有人喜欢计算机的。
陈天石:对,我确实很喜欢计算机。
宣晓华:刚才讲到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企业里面,包括头部的几家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将科技转化为自己的实力,所以他们对数学发生更大的兴趣,数学跟科技密切相关。
第二是国家的能力、财力、经济实力增强了,投入更多和需求更大。
第三个原因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大量的产生,也给数学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我觉得数学家以前要去找到一个应用合作的时间周期都比较长。但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数学家相对来说比较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这也使得这个阶段突然之间对基础数学的需求大量增加,因为他们的工作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学数学,需要有数学专长的人参与到这个里面。
华院数据董事长、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宣晓华
陈亮:我认为这个很正常,一个国家GDP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企业就会往前看,对基础科学加大进行投入及奖励。比如说早年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这些,都是企业为了鼓励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而创设的奖项。
一方面是鼓励年轻人能够加入这个学科中来,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另外一方面,从事基础科学的科学家们非常辛苦。例如张伟、许晨阳这些同学,对基础科学非常热爱,并长期投入,这些奖励的设置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对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也有很大鼓舞。不管是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或者是对于其他基础科学的发展,都是有很积极的意义。
董子静:陈亮是我的师兄,我续着说,张恭庆先生是我们数学界的一位老泰斗,他曾经写过《数学与国家实力》。我印象中他有一篇文章,他在那里面提到,中国开始是因为经济水平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所以还在大力发展工业等行业,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基础学科的发展就会跟不上工业界的发展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要大力推动基础学科往前走的一个时代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年李克强总理参观北大数学学院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年参观北京大学时,又一次提出数学在创新创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记得前段时间在任正非接受采访,他也提到基础学科非常重要。我觉得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讲的这些大趋势,还是业界的企业家们所表达出来的很多观点,都是说基础学科在业界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设未来科学大奖、设奖金,能看到企业在基础科学的投入。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的基金就不仅仅是纯学术方面的组织,还包括能源局、宇航局这些和工业相关性非常强的组织。所以从国际的趋势上也能看出来,各界都非常重视基础学科;从投入的趋势来讲,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企业需要,所以他们才会从这些方面发力。
社会价值
“这个社会需要多少科学家?可能1%都不到。另外的10%、20%、30%要干什么?他们实际上要到各个行业发挥他们的作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学会秘书长、iCAN国际创新大赛创始人张海霞
张一甲:不知道各位观众是不是记得前阵子的新闻,华为招聘了几位天价应届生,其中有一位就是我的同班同学,这件事情并不觉得意外,让我觉得意外的是我们北大数学学院院长提了一个细节,数院的官方网站上不可能提华为给的offer数字的,你会发现,工业界呼唤数学家,数学家决不以被工业化拉拢与荣。而且在有一个特别好玩的词叫“六化”,“六”是跟计算机工程有关的学科,说一个学数学的人,你浓眉大眼的,没想到你也“六化”了。
我把刚才的问题反过来问,大家的共识是时代所需,有钱了,发展到无人区了,工业需要基础数学了,反过来是现在数学家、基础科学家,大家对于工业界是什么态度?不知道哪位更有发言权。
陈天石:只要资质好,不会写代码也没有关系。
我是这么想的,学数学包括学统计的,我们招很多人,有很多人都是不会写代码的,成绩好的都去当数学家去了,或者说去华尔街了,所以我们招了一些成绩不好但是资质不错的,不会写代码也没有关系。我觉得学的比较好的数学专业学生,应该不会特别愿意进工业界的,我觉得可能进金融行业的更大一些。
张一甲:在我们数院是这样一条鄙视链,鄙视链的上游一定是大神,就像张伟师兄,他完全不需要这些世俗的东西,我的好朋友陈卓,我去哈佛找她的时候,我住在她宿舍里的水床上,我住了半个月,每天去公共澡堂洗澡。他们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很幸福。反而是学金融的、赚大钱的,在他们看来是鄙视链的最下游,像我们这种是属于完全在鄙视链之外的非典型样本。
张海霞:我觉得这个事非常重要,中午坐到我旁边吃饭的是北大数学院毕业的博士,现在在政府机关工作,在做人工智能大数据推进的工作。为什么会谈到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作为一个教授,我带了很多博士硕士,他们未来的出路是什么?以前我不会想。在学校里,鄙视链最上游一定是某个行业里的“大牛”,成了顶尖的科学家等等这样的人物。
我在十年前开始转变,我突然发现,我带了这么多学生,可这个社会需要多少科学家?可能1%都不到,另外的10%、20%、30%要干什么?他们实际上要到各个行业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老师和学生需要跟社会有一个妥协、有共同的价值认识。在学校里面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阶段也在逐渐改变,不是一定要培养出“大牛”。有很多同学出来创业了,像一甲就是创业的优秀代表,我觉得你就是非常像今天早上举的例子,是花木兰,是创业界很优秀的女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去创业,真正的服务社会,这是非常好的;有非常多的学技术的同学,他们创立技术公司,这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的宽容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的节奏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我们呼唤基础的研究者更多,另外我们希望基础的研究者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发挥最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会成为未来新时代发展的基石,我觉得大家都在变。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学会秘书长、iCAN国际创新大赛创始人张海霞
宣晓华:补充一下,刚才提到数学家是不是关心工业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一直在学数学,数学的确有很多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内部本身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好问题可以研究,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数学又和其他学科发生关系,我们大部分数学是从应用的问题开始来的,然后慢慢变成了数学的很多学科,有非常多数学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