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日探访哈工程大学船舶博物馆的C-空舰导弹后,我们目光转向了另一侧的玻璃展柜。其中,一具雷达导引头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其旁还放置着雷达罩和舱盖。根据标签上的信息,这是一款某型号(固)被动雷达导引头。究竟这是哪款导弹的导引头呢?首先,从尺寸上观察,这款导引头显然比一旁的C-,即鹰击61外贸型,要小一些。其雷达罩呈卵形,后部则是圆柱形弹体,这表明它并非海鹰系列导弹的导引头。而导引头上的标牌揭示,其研制时间跨度为至年,且专为舰舰导弹设计。在此期间,中国海军拥有两款体型较为苗条的导弹选项,一是鹰击-8反舰导弹,另一则是经过缩小弹体设计的上游-2号(固)。考虑到标牌中提到的(固)字样,我们可以确定,这款导引头只能适配上游-2号(固)SY-2G反舰导弹。上游-2(固)亚音速反舰导弹的研制历程可追溯至年11月,历经近两年的研发,于年11月定型,并在随后于年3月投入量产。这款导弹的诞生旨在提升H和H1护卫舰、以及24型导弹艇的反舰能力,且无需对导弹发射架进行改动。它采用常规的气动布局,与海鹰系列导弹不同的是,其尾部增设了平衡舵面。该导弹主要由弹头罩、末制导雷达舱、引信战斗部舱、油箱与控制设备舱以及动力装置舱等多个关键部分组成。上游-2导弹堪称冥河系列导弹中的佼佼者,其创新之处在于摒弃了传统的液体燃料发动机,转而采用新型固体燃料发动机。这一改进使得弹径得以缩小至0.54米,重量也大幅减轻至1.3吨,相较于冥河、海鹰等导弹的0.76米弹径和2.5吨重量,显然更为轻盈。该导弹全长约为6米,战斗部重量达到公斤,飞行速度维持在0.9马赫,突防高度为20米,射程则约为50公里。尽管与鹰击-8相比,其射程相当,但上游-2的威力更为强大,这得益于其换装的鹰击-8单脉冲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然而,在突防能力方面,上游-2略逊一筹。进入90年代中期后,上游-2导弹进一步发展,换装了涡轮喷气发动机,从而衍生出了射程更远的上游-2A型舰舰导弹,其射程可达千米。此外,还研发出了空舰型,并成功出口,即广为人知的飞龙-2导弹。然而,随着H1G型护卫舰在年换装鹰击83反舰导弹,上游-2最终在竞争中落败于鹰击-8。上游-2导弹的装填过程简述
在导弹的发射准备阶段,装填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上游-2导弹而言,其装填流程涵盖了多个关键步骤,确保导弹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装载,为后续的发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飞龙-2反舰导弹
然而,我们注意到馆藏的这枚导引头上的铭牌上,赫然写着这样的信息:这是一款专为舰舰导弹研制的被动雷达导引头,其设计目的是为了构建舰舰反辐射导弹,以攻击舰载雷达。该导引头采用单脉冲超外差技术,并配备了天线伺服平台,使其能够灵活地与各种导弹结合,形成反辐射导弹。这一发现令人意外,因为将此导引头装到上游-2导弹上后,竟然能够构成一款全新的上游反辐射导弹,而这一信息在之前的资料中是未曾披露的。被动雷达,一种独特的雷达技术,其特点在于自身并不主动发射电磁波,而是巧妙地接收来自外部电磁辐射源的信号。这种雷达能够精确测量弹目视线与导弹轴线之间的夹角,进而以此为制导信号,引导导弹准确飞向电磁目标,这正是反辐射导弹能够实现精确打击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堪称佼佼者,其长达3米的弹体、2马赫的速度以及16-40公里的射程,都使其成为当时反辐射领域的佼佼者。该导弹通过爆炸破片的方式,有效杀伤敌方雷达,展现出强大的作战效能。在抗美援越的战争中,我国曾获取到百舌鸟导弹的弹体,并以此为基础,成功仿制出风雷-7号反辐射导弹。这款导弹的研制工作始于年,由八机部下达命令,并在年停止研制。然而,其被动式导引头技术并未因此而终止,而是作为技术储备继续研发。在年5月12日,航天部对该导引头进行了鉴定,认为其技术先进,成功填补了国内10公分被动式反辐射雷达导引头的空白。此外,上海机电二局在年还研发了鹰击-5反辐射导弹,这款导弹在“红旗61”导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换装了被动雷达导引头,并在90年代前期完成了定型试验,但遗憾的是,并未投入装备使用。而馆藏导弹的介绍揭示,这款导引头在年至年间成功研制,并在年5月顺利通过原三、六机部的“装弹样机”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中明确指出,该导引头填补了国内反辐射导引头的空白,其技术非常先进,某些关键技术指标甚至达到了并超越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百舌鸟导弹导引头。此后,该导引头在年荣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年更进一步,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三机部即指航空工业部,六机部则代表船舶工业部。这意味着,在风雷-7号反辐射导弹研制的同时,上游-2反辐射型导引头也在同步进行研发,两者的定型时间均为年5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铭牌上还提到这款导引头“可用于各种导弹构成反辐射导弹”,这进一步暗示了双方在技术上可能存在共通性,甚至可能共享同一套系统。然而,这款导弹并未被投入使用,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呢?其设计虽参考了百舌鸟导弹,但同样继承了百舌鸟的某些固有缺陷。早期反辐射导弹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缺乏记忆存储功能,所设定的频段范围过于狭窄。一旦敌方雷达改变频率或关闭,这类导弹便失去了目标锁定能力,显得束手无策。此外,该导弹在执行反舰任务时,选择使用容易受到干扰的早期被动雷达,而非更为成熟的单脉冲主动雷达,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尚无单纯依赖被动雷达的反舰导弹投入现役,它们通常与红外导引头等设备结合,构成复合制导系统,以提升命中率。然而,尽管这款导弹未能正式投入使用,但其设计理念却为后续的反辐射导弹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军工人员巧妙地利用反舰导弹技术进行改装,成功研制出空射反辐射导弹,并推出了现役的鹰击-91导弹,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美国反辐射导弹威力不足的问题,更充分展现了中国军工人员的广阔视野和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