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贺元华
咸丰县城观音桥进去不远,有个小地名叫“梨子树”的地方,平坦宽敞的北环路,在这里像一条巨龙连接着小县城的东西两头,分流车辆,更是人们茶余饭后健走跑步的一条运动景观大道,十分热闹。
在北环路梨子树路段,有一条上白虎山的村级水泥公路在这里蜿蜒曲折,向山上延伸。这条村级公路的起点,就在北环路靠山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最近北环路和村级公路交汇路口这里新立了一个路标牌,上面“倒骑龙”三个大字,下面一个箭头指向山上。
很多休闲、健走的市民,看到“倒骑龙”这个路标牌,感觉很神秘和新鲜,不少人都要停住脚步闲谈一番。有的人说:“倒骑龙这个地名好怪呀,以前没听说过。”;有的人说:“倒骑龙在这上面?这上去得有多远?”;还有的人这样说:“怎么叫倒骑龙呢?
倒骑龙是什么意思?”由于“倒骑龙”这个地名确实充满神秘和怪异,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见着或听说都难免充满好奇。“倒骑龙”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地名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
梨子树一带有很多姓蒋的人家在这里居住,这些姓蒋的都是蒋春的嫡系后人。
蒋春何许人也?清同治版和民国版《咸丰县志》均有记载。蒋春,原籍江南凤阳府元和县人,元末农民起义时,一直在朱元璋的义军任哨官、伍长、什长等,属于义军基层军官。
洪武初年,咸丰一带的散毛土司和其他一些土司不服王化,反叛无常。朱元璋委任凉国公蓝玉为帅,带兵平叛,蒋春时为蓝玉手下干将,随蓝玉到了咸丰剿苗杀冦,后来官至大田所千户,镇守一方。
今散居县城大坝村、大田坝、二道河、东门沟村等蒋姓,均为其后裔。
清朝嘉庆年间,梨子树蒋氏一支有兄弟二人,兄名蒋仕升,弟叫蒋仕明,兄弟二人亦农亦商亦读,家产殷实。道光元年(公元年),其母年事已高,兄弟俩商量后,到川东一带请来了一个寻龙点穴的地理阴阳高师,拟为其母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待老母百年后黄金落窖萌荫后人。
地理先生请来后,仕升、仕明陪伴这位地理先生在一些山上山下转了月余,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日,兄弟二人和地理先生从龙家盖延一条龙脉,撵着脉气一路顺着柿子坪、龙神坳,到了白虎山,还是没有寻到合适的佳穴。
龙脉到了白虎山后,分成几条支脉。一脉沿东门沟蜿蜒而去,到假角寨对面新田湾下收穴;一脉沿北门沟盘旋而去,到老学宫(今高乐山镇民族第一小学,原育红小学)收穴;一脉曲折变化而去,到衙署(原老公安局)收穴;一脉如游龙摆尾、上下起伏,到太平沟口收穴;一脉如行云流水,称为映山,居然也是到太平沟口收穴。
地理先生见这五条龙脉各有千秋,虽都是大龙大脉,奈何收穴之处均已被人捷足先登或和蒋母五行八字不合,决定今日暂且收工,沿着离梨子树最近的一条山脉顺山路回蒋家休息。
几人逶迤而下,走到半山一个缓平山坡处,地理先生突然被几根野刺挂住衣服。地理先生身子摆了几下,野刺得脱,只听噗的一声,地理先生放在包里面的罗经仪(又称罗盘)却掉在了地上,只见罗盘落地后,指针有如陀螺一般,滴溜溜急转,并发出蜂鸣之声。
寻龙点穴之时,罗盘突然出现这些状况,实属异兆,蒋家兄弟不知其中道理,地理先生心中却是一惊,手中起掌诀,口中默念。俄顷,心中大喜,暗道侥幸,原来如此!
地理先生为何心中大喜?因是物有主,有缘的撞着,无缘的错过,今日乃天赐良机,大吉之兆。地理先生心中已有计较,遂打开罗盘,在原地四处查勘,稍后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蒋家仕升、仕明兄弟见地理先生如此高兴,不由细问端祥。
地理先生也是心中高兴,不由细细道出原委。原来查勘所处山脉游龙摆尾,上下起伏,在太平沟口收穴,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穴口那里叫“青龙嘴”。
龙身体左边,有脚生五爪,有地名叫“五爪沟”,龙生五爪金龙,是一条真龙也。地理先生罗盘掉下的地方,正是这条龙的龙背处!龙背处正好隐藏一穴,如果不是罗盘坠地切破天机,任你道法高深,也窥不破其中玄机。此福地若非机缘巧合、福禄深厚之人,可望而不可求也。
然真龙腾飞,穴骑龙背,若非大罗金仙,怎受得逆风拂面?凡夫俗子座此,岂不是承受不住,又怎能受益,岂非反为其害?但此穴本就怪异,事有阴阳,物有正奇,风水运用妙处,其中自有解法。
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坟墓反向葬之,则倒骑龙背,稳如磐石,其利不言而喻!
观其地理,龙背凹陷之处自然落穴,藏风纳气,左右有砂,正好拱卫,其势布局谓“倒骑龙”也!
倒骑龙二十四山分金立向,宜坐丙山壬向,恰合蒋母六十仙命葬二十四山吉山之局。葬经《龙运吉凶篇》有云:“乾丙乙子寅辰六山是龙公,坤壬辛午申戍六山是龙母,丙山壬向,是坐龙公向龙母,子孙满堂福禄齐来。”
有诗为证:
天下军州总住空,
何曾掌着后山龙。
时师不识元机诀,
只道后头少掌龙。
蒋氏兄弟二人听地理先生道破个中玄机,不由恍然大悟,对地理先生大为佩服,感激之下,后来自然重谢不提。
道光七年,蒋母谢世。仕升、仕明果然将母亲倒葬于龙背,于是“倒骑龙”的典故和地名就在当地慢慢传说下来了。蒋母葬于“倒骑龙”后,蒋氏一脉后代当真福禄齐至,绵延流长,家族兴旺,至今不衰。
如今,一条村级水泥公路从北环路蜿蜒盘旋1.3公里后,就到了“倒骑龙”。倒骑龙历经两百年后,山形地貌没有多少变化,唯一就是水泥公路通车后,人们茶余饭后健身爬山的人多了起来,倒骑龙越来越兴旺发达了。
民国版《咸丰县志》载蒋春,曾任大田千户所千户,及其后裔分布。
下图为倒骑龙坟墓,走近观察,果然是反骑在龙背之上。
倒骑龙碑文。
碑文左边“丙山壬向,百世其昌”清晰可辨。
作者:图文/贺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