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我区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及运行,自贡市贡井区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紧盯“三强化”建立标准化保障体系。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保障方向明确。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分别编制航空产城融合片区、旭水河特色农业片区、五莲生态经济片区便民服务设施专章规划,拟在未来5-15年间完成片区内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便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改造和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航空产城融合片区内5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72个便民服务室、1个便民服务站发展规划。二
是强化平台整合,保障布局合理。
撤乡并镇后,由原来的10个乡镇个村变为现在7个乡镇村,完成撤并乡镇的3个便民中心并入原镇社区进行合署办公,设置便民服务站并挂牌,撤销的便民服务室改为便民服务点。成立10个行政审批办公室,与便民中心合署办公,将镇街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到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行使,不能划转的采取入驻便民中心方式进行办公,推进“一站式服务”。
三是强化标准统一,保障运行规范。
严格按照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面积至少达到三级,村(社区)面积不小于30平米的标准进行打造;将便民大厅科学划分为日常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办事等候区、自助服务区、咨询引导区、自助填单区等6个区域;统一规范大厅名称,统一设计镇村窗口吊牌座牌、政务公开和工作人员去向牌等标准化标识标牌。
聚焦“三全面”健全规范化管理体系。一是全面推行“一窗受理”。
印发《自贡市贡井区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全区镇街便民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设置4-6个综合窗口,预留备用窗口在群众集中办事等业务量大的时间段启用;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模式,由原来的51个专窗压缩为28个综合窗口,压减率为45.1%,推动群众办事只进“一门”,只找“一窗”;选优配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到窗口一线开展工作,每季度组织便民服务窗口人员开展政策法规、“放管服”改革要求和业务技能等培训;结合便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实际,开展“一对一”网上政服务能力上门培训,提升镇街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二是全面建设“一支队伍”。
全面梳理出了14项内容列入代办范围,并鼓励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代办内容,会同民政局制定并印发《贡井区村级民事代办方案》及《代办制度》,鼓励镇村聘请志愿者、返乡大学生、网格员等作为“流动代办员”,共落实名代办员,主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医保社保认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镇低保申请、特困人员申请等全流程“一对一”上门代办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办成事。自代办队伍建立以来,共计开展代办2万余次,群众满意率%。
三是全面制定“一套制度”。
完成制定镇(街)、村(社区)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双岗制、去向留言制、信息公开、代办制度共8项制度;建立“集中办公”和“个人值班”管理机制,按照“领导接待日”工作要求,落实领导干部和区级派出机构负责人定期到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集中办公;不断加强对镇街便民中心的监管,安排专人定期不定期的抽查行政效能视频监控,实现时时查看镇街便民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提升工作效能。
突出“三拓展”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一是拓展服务宽度。
拓宽服务边界,丰富办事渠道,不断推进“一网通办”,全区10个镇(街道)全部接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工作,全区累计创建个政务服务工作账号,均实现%实名认证率,镇村认领事项个,认领率达到%;积极推广“天府通办”手机APP,提高“天府通办”注册使用率,不断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多点办”。
二是拓展服务广度。
以群众视角整合多个事项为一件事,提供套餐式服务,公布《镇街群众办事目录(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9项》,并率先制定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失业登记、就业技能培训报名、就业登记、生育登记服务等5项群众办件高频事项指导手册及我要领高龄补贴、我要办老年证、我要领奖扶、我要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我要查询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记录等5个一件事一次办指导手册。
三是拓展服务深度。
深挖便民服务新内涵,积极探索“政务+金融”“政务+邮政”等服务向基层延伸,为群众提供医保、电费等自助生活缴费服务和小额取现、水电气、社保缴费、社保领取、收发快递等服务;目前,已选取7个“政务+邮政”试点,已在4个村便民服务室建立“政务+金融”试点,村民办事时间平均缩短2小时,其中,王家村金融服务站成立以来,已开展余次金融服务,涉及金额6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