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时钟拨回到康熙年间,人民街已经矗立在黄石的城市版图之上。最开始的时候,人民街并不叫人民街,据《黄石市地名志》记载,人民街是黄石市区最早的街道之一,建国前称“下港”,建国后称“解放街”,年才改名为“人民街”。
最初的人民街,东起长江堤文昌阁,西抵黄石港区标牌厂。由于紧邻花马湖、杨叶等鄂州地界,加之长江边码头货运便利,人民街便成为黄石与鄂州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两地居民贸易通商的集散地。上世纪30年代,这里商铺林立,成为湖北省沿江主要商埠之一。
每一条老街,都经历过风雪的洗礼。年长江发大水,福记洋油站处破堤决口宽达米,狂风恶浪滔滔不绝,街区尽成汪洋泽国。年,日寇对黄石城镇狂轰乱炸,老街的房屋倒塌一空,店铺停业,人民流离失所。老街的一砖一瓦,铭记着这个城市最厚重的时代记忆,述说着历史的伤痛和沧桑。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人民的生活欣欣向荣的时候,人民街成为了黄石港地区最重要的商贸交易地。每天清早,有力而熟悉的叫卖声唤醒了街道,江北过来卖菜的、鄂城过来卖鱼的、蒸白酒的、榨麻油的、炸面窝的、送电报的、卖报纸的,人来车往,商铺林立,人民街一股火热朝天的景象。有许多农村孩子见过人民街的繁华,便努力读书长大在黄石生活。
时代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此消彼长的遗憾。“人民街、后河巷,破窗破户都一样;天下雨、入大坑,一脚踩下陷半身。”这首民谣,曾在人民街广为流传。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人民街逐渐变得冷清。
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渐渐只有寥落的行人,曾经热闹的商店只剩下破落的招牌。父母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走出这条街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渐的,人民街的墙壁逐渐颓圮、门槛逐渐腐朽,曾经繁华万千的街道,逐渐开始失落。
几经风雪,几经沧桑,这条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的老街不会被人遗忘。中梁·滨江壹号扛鼎改造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