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跨境电商之都,仅一个华南城就云集了不少了全球排名前五十的亚马逊大卖家。总部不在深圳的跨境电商通常都会在深圳设立主抓供应链的分部。在今年这样疫情叠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当下,大卖家们的日子按道理说不会好过,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
年,在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中,排在腾讯前面的shein海外营收超过28.3亿美元,完成E轮融资后估值已超过亿美元,今年将计划赴美IPO被捧为跨境电商第一股。不过这个第一股很快就被截胡了,把移动电源单品类做到极致的安科创新已于近期抢先登陆创业版。安克创新年的营收为66.5亿元,利润达7.2亿人民币。
华南城的猿人创新也是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生态周边产品的大卖家,在和其创始人罗元觉交流时得知,猿人创新今年的总体业绩有望翻番,达到数十亿人民币。深安国际CEO也向我透露,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跨境电商的小微卖家,流量正在向大卖家们集中。深安集团今年的出货量有明显增长,大多数亚马逊大卖家们都与该集团有代工合作。
与互联网企业们的高调烧钱相比,跨境电商大卖家们实在是低调的出奇。为什么呢?因为人家一开始就赚钱。
Shein在包括中东、欧洲、美国等全球市场通过“线上ZARA”的模式攻城掠寨,背靠的是中国最具竞争力而又严重产能过剩的服装产业链。在消费电子领域,并没有太多海外市场话语权的中国企业又是如何在智能家居领域撕开缺口的呢?沿着这个疑问深挖,我看到不少亚马逊卖家们身后闪烁着一个共同的身影。
1
BAT.J.X的中台梦被“涂鸦”
智能家居入口的难做有目共睹,场景走向复杂,要能承接家庭不同性别与年龄段用户的融合使用,既要做大量基础性应用创新研究,也要特别懂用户并最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苹果、Google两大巨头早已对智能家居入口虎视眈眈,至今仍碌碌无为,被后来居上的亚马逊摘了果子。这种落差背后本质上是建立下一个差异化竞争点的决心和在研发投入上的效率。
贝索斯个人对硬件的执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Kindle上实践成功后,贝索斯曾对智能手机Fire寄予厚望,虽然最终惨淡收场,他的Lab26实验室并没有因此受挫或者被边缘化,继续捣鼓着一大堆与主业并没有直接联系的软硬件创新项目。当一批批脱颖而出的创新项目摆到贝索斯桌前时,他经常会拎着感兴趣的化身为产品经理接管后续的创新方向和应用体验,Alexa和echo就是其中之一。
当贝索斯在Alexa和echo项目的不断进展中发现巨大机会时,亚马逊的研发投入从年前的全球前30名开外默默无闻迅速蹿升为全球第一名,并连续多年超过Google母公司Alphabet,更是超过苹果近一倍。
如果说苹果的创新侧重于眼前的实效,并在现有商业化生态中体现着继承性,谷歌的创新则有些过于情怀和前瞻性,只迎合技术,不迎合市场。亚马逊的电商基因没有塑造太多科技色彩,但是成就了亚马逊最会与客户沟通,最了解C端客户多样性需求的能力。这在帮助亚马逊从家庭场景入手,解决融合使用难题,引导研发创新方向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智能家居入口的形成帮助贝索斯成为了新首富,这样的增长机会自然会引发全球的复制潮。
中国四倍于美国的人口和家庭,火热的房地产和高速增长的经济显露着更大的账面机会,一夜间BAT都成了智能家居的信徒。阿里发布了天猫精灵音箱和AliGenie语音系统,ALL-inAi的百度推出了DuerOS和小度音箱,从不碰硬件的腾讯跟进推出了腾讯听听音箱和语音助手腾讯叮当。专注硬件又擅长炒作的小米当然不会错过这场眼球盛宴,推出了最便宜的智能音箱小爱和套娃科大讯飞的语音系统。京东就更直接了,推出叮咚音箱加科大讯飞语音系统组合。
是不是觉得很无聊?是不是觉得很残酷?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们就是这样的现状。即便是这样,“中国版亚马逊”的复制战中我此前仍看好阿里和京东。在被验证的赛道里,资本和研发已不构成门槛,基于电商的闭环生态,长期面对客户多样性需求的快速反应,融合线上与线下场景的服务意识,与其他参与者具备更好的可持续性运营能力。
结果这场看起来轰轰烈烈的白刃战在短短两年时内就作鸟兽散。做电商的还是回去专营电商,做社交游戏的最快撤场,做手机的顺手推一把还能维持住局面,最打脸的就是all-inAI的变成了all-out,毫无延续性的战略可言。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中美住房条件和消费观念差异,美国居民以house居多,根据美国统计署发布的数据,年美国共有住宅1.34亿栋,美国家庭拥有自己房屋的比率是65%,其中的60%为独栋屋、6%是连栋屋或双栋屋、8%为活动房屋,剩下26%为公寓楼里的单元房。若按统计署每个家庭平均人口2.63计算的话,人均占有使用面积的中线值为88.6平方米。中国领土面积与美国相差不大却四倍于美国的人口,统计局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居住面积为39平米,不到美国的一半。别墅在中国整个住宅产品中的占比约为7%,并且在年后不再新批别墅用地。
美国宽阔的人均居住空间,高昂的人工服务成本,严重落后的生活服务业,热衷消费不爱储蓄的习惯逼出了美国人普遍较强的自我动手能力,对新科技和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与美国相比,我们在饭都要限时送到家门口的保姆式服务中逐渐失去了折腾的动力。
中美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另一大不同是美国制造业已空心化,亚马逊制定好标准和游戏规则后,通过电商流量牵引全球制造业的定制化形成了排他效应,并最终帮助亚马逊促成了完整封闭的生态链,在欧美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国内的市场环境相比就要恶劣得多了,我们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形成众多不同类型的流量入口,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让硬件变得没有门槛。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任何新的终端市场机会都会引来蜂拥而至的参与者。每一个流量主都想做中国的亚马逊,希望以我为主来构建封闭的生态,按照互联网思维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与亚马逊每年超过亿美元研发投入相比,复制的成本趋近于零。很多传统家电厂商也在蹒跚学步中搞起了云平台,软硬结合逆向突围。多家企业有着多个“中国版亚马逊”的美梦,多个封闭的智能家居小生态,组成了中国智能家居入口碎片化的大生态。同质、红海、复制,最终陷入各自为阵的僵持。
还有另一个被科技企业忽略的就是中国家庭场景的特殊性。在生活化服务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家庭有限的居住空间没有智能化的刚需,绝大多数房子的家居配置在室内装修时已被整体设计,这些环节的话语权又牢牢掌握在女性手里。我们的直男产品经理们从没有考虑在这个场景里如何去搞定真正的决策者——女主人。
硬件端的受挫让主要科技企业又回归到系统和平台本身,期望通过有限的开放在自己的生态里搭建产业链,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增强自己渗透性。卖不了硬件,通过AIOT接入服务圈占活跃用户,拿到数据也是有价值的。关键是其它企业也都是这么想的,结果从硬件市场上的僵持又延伸到开放平台上僵持,最后逼迫着各大企业回归互联网起步的老路,从开放平台向中台演进,尽量以公益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的产业链渗透。但是船大难掉头,以KPI、OKR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方式容忍不了这些业务部门或者是事业部从事单位时间内不产生明显绩效的底层创新,僵持的现状成为了常态。
BATJX不适合做的事情,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做。做开源社区管理系统出身的王学集在被阿里收购后又和陈燎罕出来做AIOT平台的创业。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起点也不高,核心还是基因问题。做phpwind被万个网站使用的经验搬到出海的IOT智能硬件领域同样适用。海量的硬件工厂和亚马逊中小卖家们基本没有为软件付费的意愿,更别谈投入研发。一个足够傻瓜,足够标准化,又不要钱,或者说象征性付点平台费当然会受到草根们的欢迎。涂鸦智能在巨头们的空隙间,出海这一个细分市场里,靠“插件”服务打开了局面。有了活跃用户,有了规模化的海外用户行为数据,涂鸦也成长为了平台。
先做插件工具获得覆盖,在提升为平台,这是创业公司与巨头们的事业部不同的成长路径,前者当然更原生态一些。今天的涂鸦已经推出自己的“中台战略”,要把在出海智能硬件市场积累的AIOT平台能力向更多传统行业复制,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
在BAT.J.X如此高战略层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