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差点就出了个马斯克。
年,通用对外推出了一款名为EV1的小轿车,这是全世界首款量产电动车,但由于公里的拉胯续航,这款通用耗资数十亿研发出的电车,最终仅售出多辆便宣告停产。
EV1的滑铁卢,也间接导致了各大车企暂停了电动车研发计划,整个产业的发展由此陷入停顿,直到年马斯克入主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后,一切才迎来改变。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年,温州首富叶文贵就已经研发出了一款续航公里的电动车,并在年采用了混动方案,解决了续航问题。
他几乎差一点,就顶替了马斯克。
01相较于马斯克入主特斯拉时的身份不同,与其说叶文贵是个商人,倒不如说他是个发明家。
年,在知青下乡的号召之下,19岁的叶文贵从温州金乡来到了黑龙江煤城七台河下面的一个小山村。
作为知青的叶文贵,在下乡后干的第一件事,是帮村民们窝鸡蛋。
当时,村里的幼禽基本上都靠母鸡自行抱窝繁育,养殖能力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乡亲们用的土办法是把鸡蛋揣在兜里,靠人体的温度孵育小鸡,还有的则选择放在炕上,隔一两小时翻一次面。
但由于温度的不稳定,这些土办法的孵化率并不高。
叶文贵下乡后,帮村民们设计出了一套设备,他制作了一个间隔多层的大木箱,在里面铺上棉絮作为保温材料、每层放上几个灯泡,再用恒温器作为灯泡的开关控制,一个简易的恒温孵化室就这样诞生了。
《温州日报》当年曾发布过报道表示,支边七台河的青年们,在下乡的第一年就为当地孵化出了多只小鸡崽。
在七台河落户一年后,叶文贵发现了一个赚钱的商机:当地的矿务局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铁锹柄,由于本地缺乏生产商,七台河矿务局一直都是从外地购买,而叶文贵下乡的村旁边,刚好有个林场。
于是他一边找上了市里的矿务局签了供货合同,一边找了几个一道而来的老乡知青,办起了铁锹厂。
刚开始,靠着村里的木工车床,他们每天能生产多根铁锹柄,叶文贵嫌速度太慢,于是便根据卷笔刀的原理设计出了一款削圆机器,日产量迅速飙升至0根,直接超过了七台河矿务局的消化能力。
为了扩展销路,叶文贵他们又专门找人修了段从村里到市里的路,把铁锹柄卖到了关内各省。
到年回到温州金乡时,叶文贵身上揣着整整7万元,堪称七台河首富。
02一个发明家想要赚钱可能会有点难度,但一个来自温州的发明家想赚钱,那还真是手拿把掐。
年,叶文贵在回乡后被安排进了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这个旁人看来颇为宝贵的铁饭碗,叶文贵却呆的并不舒适,只工作了一年他便辞职下海。
当时的金乡,以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叶文贵敏锐的发现了这种趋势,于是决定做工厂上游的铝板生意,他联合了几位亲友,每人出资元合办了一家轧铝板厂。
工厂开办仅四个月后,就创造出了近20多万元的利润,然而就当叶文贵想将利润投拿扩大生产时,分歧出现了,大部分的合伙人希望分掉利润。
面对冲突,叶文贵选择退出,他拿走了属于自己的7万元,开始了另一段创业。
金乡的家庭工厂,当时主要生产铭牌和饭菜票两类产品,这些产品通常还需要一套塑料外包装,而对应的生产机器高频热合机,由于功率限制压合不了大尺寸的产品,这让他看到了一丝商机。
说干就干的叶文贵立即着手对高频热合机进行改良,最终突破了功率限制,成功研发出了大功率热合机。
但叶文贵并没有立马向市场销售,而是做起了代加工店,承接来料加工,由于技术领先且价格实惠,叶文贵的高频热合机厂很快便吃下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直到工厂生产能力实在赶不上需求后,他才开始对外出售热合机。
同一时间,叶文贵也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那就是生产饭菜票所要用到的PVC薄膜,由于金乡本地没有PVC工厂,因此一直以来都要高价从外地进口。
年,叶文贵在当地创办了PVC薄膜工厂,他在原有的流程上设计出了一条能够生产0.03-0.8毫米软膜的中型流水线,生产速度达到每分钟米,是国内同行的4倍还多。
凭借着价格和技术能力的领先,叶文贵最终吃下了金乡所有的PVC薄膜市场,到年,其压延薄膜厂产值已高达0万,是当地第一家产值过千万的企业。而他本人也在这一年加冕为温州首富。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又根据当地产业的特色先后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几乎是办一家火一家,那段时间用叶文贵的话说就是:挣钱就像印钞票一样,太简单了。
再这样的背景下,他找到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造车,造电动车!
03没有人知道,叶文贵这位温州首富,为什么会在年的时间选择下场造车。
当时的中国,16家汽车厂全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都是外国轿车,国产汽车连个自主品牌都没有。
再这样的背景下,叶文贵选择造车,而且还是造电动车。
年的夏天,他在温州成立叶丰电动车厂,开始招兵买马,来自航天、造船、冶金等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高薪的吸引下纷纷应邀前来。
年的春天,叶文贵完成了第一代叶丰电动车的研发,这款通体白色的小轿车续航达到了惊人的公里,要知道由通用在年推出的第一款量产电动车EV1,其续航也不过公里,叶文贵的叶丰电动车,已经赶上国际领先水平了。
但他对此并不满足,年,叶文贵在原来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叶丰2号,这款电车不仅拥有更大的蓄电池组,还加上了叶文贵自研的双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解决了续航问题。
在随后的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叶文贵凭借着叶丰2号一鸣惊人,被国家四部委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是温州建国四十多年以来第一个重大科研成果。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是生产。
年,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表示愿意投资他万用于先期生产,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电动车变成温州与深圳共同开发的项目。
但参与谈判的温州领导认为叶丰是温州史上最大的科技成果,不想对外分享,便一口回绝。
心大的叶文贵也没多想,以为温州会出面解决工厂的筹办与建设事宜,于是便将心思投入到了三代车的研发。
年,美国的一位电动车专家慕名前来拜访叶文贵,在见识过叶丰三号后便起了合作的心思,然而这场中美合资最终也未能走下去。
原因在于,叶文贵坚持合资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但凯勒却表示,挂叶丰牌进不了美国市场,必须挂他的牌子。
叶文贵就这样错失了叶丰电动车最后的量产机会。
年5月,由于温州当地的支持一直没能下来,叶文贵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在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后,这场90年代的传奇造车梦,正式划上句号。
为了造车,叶文贵前后投入了超过0万元的资金,其中有近0万元来自银行贷款,项目关停后,为了清偿债款,他先后抛售了旗下诸多资产。
这位农村奇人、温州首富和大发明家,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尝试过创业,过上了普通人的日子。
对90年代的中国来说,电动车或许还是太过飘脱了,叶文贵当时为什么会想造车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他敢于造车的原因,或许能从其经历中揣测一二:作为一个早年间开一个厂赚一个厂的营商天才,在成为温州首富后,钱的增减对于叶文贵来说已经无足轻重。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人只挣钱没意思,要搞就搞点对社会有用的。
或许,正是怀揣着这种想法,这位小学学历的温州首富,才敢单枪匹马的向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门类发起冲锋。
那两次送到叶文贵手里的量产机会,或许就是上天给予勇者的奖赏,但遗憾的是他没能抓住。
同样抱憾的还有温州,在错失叶丰后,温州直到年才再次迎来新能源车企的垂青,这一次,温州的选择是投入超过百亿级别的资源扶持它在当地建厂,它的名字叫做:威马
没错,就是前段时间破产重整的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