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9月25日下午17:00--18:00在《新闻直播间》,用2分30秒的长度,报道《九寨沟震后科学评估报告发布》。
这份报告与三天前,四川省政府专门召开的震后第二次九寨沟会议,内容不尽相同。一个有政治高度,语言高大上,一个亲民接地气,语言朴实无华,充满数字照片。
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好在这次地震,发生在游客均已撤出景区的晚上。
这次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保护区内的河流、湖泊、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景观造成直接影响,对旅游道路、栈道、保护站、水文与气候监测设施、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对依赖九寨沟的旅游业及关联产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现在,九寨沟沟口附近几公里范围的宾馆饭店,冷冷清清。
年9月11至14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委员会主导协调,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对九寨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主要考察范围包括保护区内镜海、珍珠滩、五花海、长海、季节海、火花海、双龙海、诺日朗瀑布以及扎如沟等地点,调研了震前震后现有河流湖泊水文情势,走访了树正寨、荷叶寨、热西寨等社区并与社区居民代表座谈,认真听取了九寨沟管理局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关报告。
同样的现象与情况,他们是用科学家或专业思维,看待震后,用学科的慧眼,看寻常事情。
央视的新闻报道,基本体现了专家们的发言精髓。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生物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九寨沟与黄龙两大景区,先后与九寨沟管理局局长赵德猛,黄龙管理局党委书记李为仁、副局长黄何平等举行两次通报会,分析了地震的生态损害与经济损失等。
他们的建议如下:
1,在此次地震后的保护区保护、恢复与管理工作尊重自然过程,坚持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为主,尽可能保留震后的真实景观。
例如,由于地震使火花海与双龙海之间的钙华坝溃决出现了10余米宽的决口,虽然导致火花海水体流失,但同时使火花海与双龙海连成一体,并带来了双龙海瀑布等新的景观。
针对确需人工修复的地区,建议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此次地震改变比较剧烈的地表景观,如火花海与双龙海间的钙华堤坝溃裂、诺日朗瀑布的钙华滩外裂改变瀑布规模、老虎嘴山体高位滑坡破坏森林与游道、双龙海前新钙华瀑布与新的钙华滩流形成以及原有滩流的衰亡等,在没有科学认清地震引发的地表景观自然演变过程与规律之前,任何强烈干预九寨沟景观变化的人类活动都是鲁莽的行为,包括那些试图恢复重建过去所谓的“美丽景观”的行为。
2,开展地震影响科学评估、强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建设,为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保育及景区恢复重建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①建议尽快启动综合科学考察,评估地震灾后影响情况。结合卫星影像、近地面遥感、地质雷达、红外相机、地面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九寨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周边生物多样性相关类群的基础调查工作。
②尽快建立综合监测体系,推动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山地灾害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以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可持续管理为目标,以九寨沟作为案例进行长期研究,探索地质成因与演化、水循环、次生灾害影响及其监测预警和治理及其效益等科学问题。
3、加快景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分阶段、分区域开放旅游。
九寨沟知名遗产点有27处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其中重大改变有2处,分别为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同时在旅游道路、栈道、管网、电力、宾馆、桥梁等基础设施方面受损,特别是崩塌、滑坡造成石块和大树等堆积物掩埋路面,阻断交通,目前通往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天鹅海和原始森林景点的旅游道路处于阻隔状态。
九寨沟景区有些景点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存在较好的重新开放条件,建议加快这些旅游景点及其通道的基础设施及旅游管理体系的恢复重建工作,分阶段、分区域开放旅游。控制人为活动强度,消减可能对湖岸交错带与湖泊河流系统的负面影响,遵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相关要求。
①旅游道路、栈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对危害及可能危害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防治,特别是做好道路沿线防灾点的保障设施;
②在基础设施保障的基础上,做好开放珍珠滩、镜海、老虎海、树正瀑布、火花海、下季节海、上季节海、五彩池、长海等景点的组织准备工作;
③深入调查五花海以上的区域,充分研究论证是否有恢复的必要;
④完善自然保护区界碑界桩、宣传标识、科普教育等基础设施;
⑤抓住地震契机,强化九寨沟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力度,加强地震与自然灾害教育,充实自然、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知识解说,改进和提升九寨沟旅游解说体系。
4、厘清多个不同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切实履行各个不同保护地赋予的责任。
九寨沟同时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5A级景区等多个称号,以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这些不同的保护地类型,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未来的长期保护管护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将各个不同称号的保护地一并统筹考虑,在同一保护范围内应按高标准来保护和管理。
这份报告共有8个部分,还有四个部分内容,更加接地气,如建议开放一条新沟---扎如沟,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实在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如设置标牌,把九寨沟已经获得几张“世界名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等大大方方在各个景点亮出来,高调一点嘛。
这些建议,笔者还读到了不少亮点:如果装上了红外摄像机,咱就能拍到熊猫们到海子边来喝水玩耍的画面,这就是九寨沟的大新闻。现在很多保护区,利用这种手段,捕捉到了东北虎、雪豹等影响,震惊了地球人。
当然,地震作为大自然的灾害,何尝对九寨沟不是个好事呢,对两处有点损害的景点,把前后照片对比,摆在景点旁边,这不是更加震撼的新内容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九寨沟震后调查评估专家组人员名单
王丁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研究员(专家组组长)
王伟(报告执笔人)中国环境科学院副研究员、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室主任(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推荐专家)
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
陈建伟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司原巡视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
李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组长
聂永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大熊猫等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专家
谢洪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与防治专家
罗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山地环境演变与生态效应研究专家
张远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山地森林生态学研究专家
孙庚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山草地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专家
包维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恢复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专家、生态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
杨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藏公柱(中央电视台)付方明(新华网)郭晓涛(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