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为什么死不瞑目?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为读者考虑,也许先要搞清楚梁实秋是什么人?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他是国家社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总之,从以上的简要介绍,就可以知道,梁实秋是一个“思想反动”的人物,鲁迅批判他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梁实秋是死在台湾的。据叶永烈访问台湾台北图书馆时发现,有一篇文章报道说:《梁实秋死不瞑目》。
为什么死不瞑目呢?原来梁实1987年秋逝世时,台湾民众已经可以到大陆探亲。但这种探亲是单向的,梁实秋在北京的长女梁文茜却无法到台湾为父亲奔丧。报道说,梁实秋夫人韩箐清实在无奈,提出最低要求:第一天让梁文茜到台北,第二天去梁实秋墓地,第三天回大陆。但就是这样的最低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
叶永烈说,他曾多次采访过韩箐清,也采访过梁文茜,她们都为梁文茜不能到台北奔丧极为愤慨。(见《同舟共进》第4期刊登叶永烈文章)
按笔者的看法,梁实秋是死得早了一点。如果他不是在1987年死,而是在1988年死的话,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据叶永烈在台湾台北图书馆看到的新闻报道: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198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就发了唁电。台湾报界对《人民》海外版右上角的标题立即做了评说,认为中共当局反应空前迅速,是“四十年来第一电“。
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如果梁实秋迟死两个月,大概梁文茜到台北为父奔丧就没有问题了。
人间总是有许多遗憾的事情。但是随着海峡两岸的形势逐渐缓和,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将会被两岸所逐渐认同,大陆对台湾开放旅游的城市越来越多,这种遗憾事情将一去不复返了。
笔者相信,如果过去梁实秋先生死不瞑目的话,那么,现如今在地下的梁实秋,看到这和谐形势的成长,可能,也就无憾地闭上眼睛了。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