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病人”的蜕变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凭什么能于危机中一枝独秀?我认为这首先得感谢卓越的*治家施罗德的远见卓识。
二战后,德国长期高负荷的福利体系,让*府财*不堪重负,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不断出现资金缺口。为维系这种制度,*府不得不举债度日。同时,由于将资金过度地向福利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府手中有效调节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越来越少。德国就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从昔日的欧洲经济强人一度沦为“欧洲病人”。
2003年3月,施罗德提出了一项旨在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策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2010年议程”,该议程制定了未来若干年德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和相关*策措施。其核心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为*府公共债务减负,以刺激德国经济的活力。
这套旨在改革高福利制度的哈茨方案,争议最大的莫过于重点对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进行改革的“哈茨Ⅳ”法案。对于战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这场改革都可谓影响深刻,却因触及太多人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原因是改革之前的德国,福利真是太优越了。人们失业后第一年可领取金额相当于原工资70%的失业金,一年后则改为领取最长2年的失业救济。在改革之前,德国一个四口之家,如果父母都失业了,他们每月可得到近2000欧元的福利补助,与那些有工作的人的收入并没有太大差别,这种体制决定了人们没有重新就业的紧迫感。
“哈茨Ⅳ”方案一方面要求*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失业者提供更快、更好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中介所提供的任何工作,即使该工作的工资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如不积极寻找工作,国家可取消其救济金。法案刚被提交国会,就一石惊起千层浪。纵使面临如此之大的社会压力,施罗德仍矢志不移地决心改革。2005年元旦,联邦*府正式实施“哈茨Ⅳ”改革。
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到金融危机爆发时,德国受益于这项改革,令这位昔日的“欧洲病人”蜕变为欧洲的拯救者。不知道今日有多少德国人会自觉地回首,也不知多少人会感念施罗德的远见卓识。但施罗德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他所在的社民*在2004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仅为21.5%,遭遇了二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客们比谁都清楚,福利制度是当前债务危机的元凶,债务危机又反过来导致了当前经济增长的停滞,福利改革迫在眉睫。但问题是,民众的选票却让“谁改革谁下台”。这样,那些民粹的*客就会明知故犯,一味地迎合选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福利改革方面,默克尔与施罗德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却连续赢得大选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这种悖论不仅在德国发生,同样也在其他的国家发生过、发生着和即将发生。
(摘自《支点》2014年第2期)
推荐阅读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聚焦最受关注的财经话题,一起探讨。
这12条投资数学你必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