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发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研究生对科研生活的五大误解 [复制链接]

1#
撰文/小歪排版/小毛驴审核/Leda

我眼中的科研(知其一不知其二)

1

“成绩好”的惯性思维

应试教育伴随了各位学生时代的每一步。刚踏入科研门槛的我们自然的会把科研和考试成绩,联系到一起。

图片来源:unsplash

那么……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成为科研达人吗?一直对科研心之向往,可是我的考试成绩总是一般,怎么办?

身为科研小白的你,是否也有这些挥之不去的惯性思维?

2

从荧幕到领奖台——“高大上”

信息社会,每每登上新闻的荣誉瞬间,以及科技进步传来的声声捷报,再到充斥着日常生活的科技产品(手机、平板、黑科技……),这或许是“科研”第一次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式。科研和我们的关系,若即若离:

仿佛触手可及,是因为我们时刻享用着科研成果带来的便捷。

但又触不可及,是其“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形象,尤其那些只出现在屏幕、报道中的高大实验室,总是离我们的市井生活太远。

却又忽远忽近,是当面对着冰冷的实验工具和身旁的科研达人时,涌上心头的悸动。

3

不可跨越的距离感

正如前面所说,在踏入科研大门之前,我们多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总觉得科研的“幕后”,离我们太远,只有那些身处一线的大牛,才能洞悉到学科前沿动态,并参与到项目中去。

距离感,是我们对科研的潜层意识。

“创新、突破、前沿”等词汇,似乎就是天生的“科研用语”。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科研工作者的“迷之崇拜”,抛开的宗教的信仰,他们不就是站在当今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神”吗?拯救人类的重任,自然落在其肩头。

那么,当你真正开启“潘多拉魔盒”后,另一番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

科研的庐山真面目

1

如我所想

毋庸置疑的是,大到社会变革,小到生活方式的点滴改进(出行、文娱、物流、信息交流),其背后都与科技、人文的齐飞密不可分。当各位真正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又会发现什么呢?

科研工作者身兼重任。首先来看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立项。

图表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