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作为一种形式文化理论:四十年发展回顾
赵毅衡
内容提要:从形式讨论出发,探讨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运作,这是许多文学与文化批评者乐于使用的学理途径。符号学是形式论发展到今日的主要形态,符号学在中国繁荣,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有着丰富的符号思想遗产。自从现代形式论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中国学者迅速将这种理论与中国思想遗产结合,在4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符号学的中国学派正在形成。中国符号学摆脱了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有机系统观,转而以皮尔斯原理为基础,吸取巴赫金、洛特曼等人的成果,在中国符号思想基础上,重新定义并改造了符号学。符号学不仅研究当代文化的各种表现与剧烈演变,并且开始把符号学从方法论推进为对人的意义存在之思考。
关键词:形式文化论;符号学;叙事学;意义论;符号哲学
一、关于形式文化论
形式文化论,是一种文学与文化批评方式,是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广泛用于理解中国文艺和文化的多元方法之一。符号学原是这个潮流中的一个学科,在后结构主义阶段成为形式文化论的集大成者。符号是用来承载意义的,不用符号无法表达、传送、理解意义,符号学即意义学。作为一种形式文化理论,符号学专注于文本形式与文化的意义联系,以此为讨论的核心线索。
形式文化论,即是从文本的形式上手,讨论文学艺术的文化意义,讨论产生作品的社会机制或历史进程[1]。不少人惯常对“形式”一词作贬义理解,对形式文化论也误解争议较多。争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说